第三节收入与分配
一、国家及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在我国,人收入分配方式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 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 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 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人差距悬殊;既要 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国家收入的分配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人的影 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 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 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人,不利于企业生产 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 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人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 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2.我国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 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财政具有促进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2)人民生活保障。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 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二、征税与纳税
税收含义及特点: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艽职能,凭借政治权力. 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税收三个特征即强制性、无偿 性、固定性,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 收人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一)税收及其种类
(1)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分为: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 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 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 税);行为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财产税(房产税,契税)。
(2)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中央税(关税,消费税);地方税 (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资源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价内税(消费税)和价外税(增 值税)。
(4)按计税标准划分: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从量税 (资源税,车船使用税)。
(5)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直接税(所得税)和间接税(增值税,消 费税)。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税收是W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 质基础,任何国家的W民都耍纳税„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 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 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因而,在我国,每 一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
(2)自觉诚实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每个公民应该自觉诚 实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存在 偷税、漏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现象。这些行为,既危害 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单位和 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同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 争,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3)依法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即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 使用,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 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2)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法制健全。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 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它能为市场经济提供 一个公平、有效的外部竞争环境。二是政府管理有效。有效政府,应 该既是技术上有效的政府,也是配置上有效的政府,更应该是具有 制度效率的政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和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人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
效显著。
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如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对外开放的概念、内容、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的内容: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对外开放基本原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四、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
(1)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 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2)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 合与配置。
(3)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4)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5)国际经济合作参与者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新特点
(1)竞争更加激烈化。
(2)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3)合作形式多样化。
(4)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三)面对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对策
1.企业方面
(1)树立并加强竞争观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合作意识, 在维护本国利益基础之上,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2)强化科技观念,大力坚持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科技含量, 实现本国竞争方式的改变。
(3)不断和深入坚持开放,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充 分挖掘资源,实现经济资源充分优化流动与配置。
2.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本国政府在国际市场的统率全局 作用,服务本国企业和市场。
(2)加强国际合作与谈判,深入了解和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 的专业人员。
(3)促进国内市场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增加科技投入,变价格 战为科技竞争,提高竞争层次。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资 源和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沟通和交 流,协调双方矛盾。
(5)建设绿色经济,打破国际贸易隐形壁垒,宣传本国文化,扩 大本国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