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贤者之爱》到纳博科夫……

最近大热的日剧《贤者之爱》以隐忍、暗黑、畸恋引起讨论声一片。对笔者而言最引发感触的是女二号对于女一号的无比羡慕发展至变态掠夺,甚至不惜用年轻的身体勾引女一的父亲……她其实想要父爱,但她运用了女性的本能、直觉和男性的弱点……最终女一号的父亲作为一个知名的文人无法接受自己的道德沦陷以及女儿的不可原谅,选择遁世……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冰山一角而已,我不由得想到张爱玲的一个短篇《心经》。

《心经》里的女主有强烈的恋父情结,也善于运用女性的娇媚蛊惑父亲,同时用女性的本能排斥母亲,父亲在情欲、亲情和伦理间举步维艰,最终选择了女主的同学(穷人家的女孩)作为二奶包养起来……女主始料未及,悲痛欲绝,这时候陪在她身边安慰她的竟然是她的母亲……父亲经不起青春美好的异性身体的撩拨,最终在肉欲和伦理间找到了平衡,而最失衡的还是女主,有点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

《母爱的羁绊》中说到,母亲会无意识的嫉妒女儿,《心经》告诉我们女儿也会本能的排斥母亲,极端的性资源的缺乏也许就顾不上伦理和亲情了,不一定是物质层面的短缺,心理层面的枯竭是更大的心病导致扭曲。

同样著名的恋情还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前两者“大叔”被动的接受年轻的性诱惑,而后不自主的被吸引动情,而《洛丽塔》则是男主主动的欣赏、沉沦于青春的未央之美……相似的故事还有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那个故事更纯洁,男主更大义凌然……

回头看《贤者之爱》中的女二号的所言所行实在是令人讨厌到极点,但最可悲的亦是她自己,没有任何人爱她包括她自己,她唯一的执念在于成为女一从而获得爱和被爱,她以为抢走女一的一切,她就会成为女一,事实上她永恒的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

这对所谓的闺蜜对应最近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又是另一种情形,安生和七月是相爱的,区别是安生更爱七月,她说:“让我在佳明和你中间选择,我肯定是选你的呀……”这句话太动人了。而七月始终最爱自己,超过爱安生,为了佳明她选择让安生离去,也超过爱佳明,她说她无法容忍不够爱她的人做她的丈夫……

人就是这样,有些最爱自己,有些更爱对方,更爱对方的往往更勇敢些。

男男女女,父辈子辈,青春暮年,情欲伦理,彼此纠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贤者之爱》到纳博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