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更“中”一点

让中医更“中”一点_第1张图片

中医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医是科学?是哲学?是玄学?还是只属于应该放进博物馆供后人瞻仰的传统文化?这类系列问题所引发的论战及“废除中医”的提议已经是络绎不绝的响于民众耳边。我认为中医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疗效!如果说中医没有疗效或者疗效不好,那请翻翻前人们留下来的医学典籍,里面经典医案比比皆是,不过当前的中医已经逐步成为养生学和治疗慢性病的代名词。中医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传统中医人才的凋零肯定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医不分科,讲整体,论全息,同病不同医可开出不同的方子,同病同医不同病人开出的方子也有不同。中医之技变化多端,因病施治,神鬼莫测,易学难精,人才培养难度远超西医。学中医者不下苦功夫研究与实践,诊病治疗水平肯定流于表面,不能有效攻克急症重症难症,最终必为大众质疑或被西医替代。


那么中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一为“借鉴之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西医结合,这是中医学的“洋务运动”。我本身并非学医用药之人,对中西结合之道不敢妄加评论。只是作为一个中医学爱好者,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不应是中医走向大成的最佳选择。欧洲近代文明之所以超越中国,并非是东学西渐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关键在于“文艺复兴”。降龙十八掌至刚至阳威力无比,但让小龙女去修炼,我估摸着要不练得对自身有损,要不怎么练也练不到乔峰使用降龙十八掌的化境。究其原因,中西医的基本医理根本不在一条道上。中医源自易学,故有医易同源之说,而西医理论却基于现代生物学与解剖学。故有西医专家抨击中医经络理论是伪科学,他的依据就是通过西医解剖方法找不到人身上的经络。因此中医要发展突破,我认为得走“传统复兴之路”。在此,我尝试对中医之“传统复兴”开几味药,看能不能为其固元培本。


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传统中医师,必须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原著。不读原著只读学校发的教科书,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难成大器。如果读不懂原著,那就说明古汉语不过关。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考核是硬标准,甚至与学位挂钩。但对古汉语训练不重视,导致许多学中医的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原著,只能看白话文,这叫本末倒置!再就是当今社会充斥着功利浮躁之气,到底还有多少学中医的人能静下心细细品读和精研这些医学古籍也是个问题。所以第一味药就是学中医需精心凝神,不为外界浮风所动,努力加强古汉语修养,多精研医学古籍原著,方解其中滋味。


其次,纵观中国历代名医,那个不是精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更有甚者,儒释道医合参。《旧唐书》中说孙思邈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道典籍,并给《老子》、《庄子》做注解。又比如清朝名医薛雪,不仅著有医学名著《医经原旨》、《温热条辨》,还著有易学名著《周易粹义》。这好比练武之人,不仅要学套路和招式,更重内功修为。内功修为越深,武学境界才能越高,最后达到独孤求败所说的无剑胜有剑,草木竹石皆可为剑,不滞于物而随心所欲矣,医学之道也同此理。所以第二味药就是中医学习者必须学习大量的传统文化。


再者,曹雪芹写《红楼梦》,第十回写到张太医针对秦可卿的病症开了一个方子,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其实这里面就有着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影子。第八十六回高鹗又续写到算命先生对贾元春的八字批命为“飞天禄马格”。可见古代读书人都懂点医理和命理。八字命理学是通过对一个人出生时间的分析,来推断其一生的富贵贫贱、吉凶寿夭,及一生的运程走势。除此以外,八字命理学还能推断一个人的健康情况。通过八字分析,一方面可以得知此人一生中容易患什么病,那个地方容易患病,什么阶段容易患病。如果能提前分析出来用中医治防,就能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八字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命理体质,是五行平衡,还是五行有病。如果中医师能够提前获知此信息,即使对于两个同样病症的病人,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命理体质,开出最适合他们的方剂,使疗效达到最大化,这是八字命理学在临床方面对中医的辅助效果。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了八字命理学的一本权威著作,名叫《三命通会》,其中就有一篇专论疾病的文章,篇名叫“论疾病先知五脏六腑所属干支”。另一部命理学巨著《滴天髓阐微》还记载了二十几例八字与疾病的案例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原著,从病理学的角度去感受八字命理学的神奇。所以第三味药就是学中医必须知晓些八字命理学


另外,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扁鹊见蔡桓公”就是经典的中医望诊案例。不仅中医可以望诊,江湖看相也可以进行望诊。相学名著《麻衣神相》中就专门有一篇为“相疾病”。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官九窍、肤发气色都是与之相应的五脏六腑的表征。通过辨析人的外表形态,可以看出人的内脏特性,推知生病机理。而相术也是通过人的外在表征,推断人的命运。两者虽研究目的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疾病研究方面也有交集。比如相术认为耳耸过眉者长寿,耳轮模糊者损寿。这种说法在中医里面就为肾生脑,发为耳,耳坚者肾坚,耳薄不竖者肾脆;耳朵贯穿脑肾,为心和肾的表征,故此相法是有中医根据的。药王孙思邈就精通相术,曾相少年卢齐卿能官拜刺史,且自己尚未出世的孙子将来能在其手下为官,后来的结果确如药王之言,丝毫不差!由此可见,孙思邈不仅中医水平高,相术功夫也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所以第四味药就是学中医应该了解一下中国相术。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里面很多名士都是中医高手。比如著《周易参同契》的魏伯阳与著《抱朴子》的葛洪,所以鲁迅先生曾断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如果离开道家文化中的道家医学去研究中医,终究难到最高境界。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最初医学都源于巫医。道家医学内涵丰富,包括丹道学、养生术、太极气功、符咒治病学与八卦治病学等。根据《周易古筮考》记载,东晋著名道家术士郭璞就曾用八卦占卜来诊断东中郎将景续的疾病。治病的方法就是根据卦象的指示,让景续在六月吃一只兔子。景续照做后居然治愈了多年的顽疾。我们在此对这个医案不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因为用科学的标准去考察玄学的医案,永远是缘木求鱼。中医的“传统复兴”应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位外国作家曾说过:科学与神学是一对兄弟,当科学的终极之门打开后,说不定门背后就站着上帝。所以第五味药就是:学中医不能不研究道家医学。


最后,从医学角度来说,现在还没有那种医学可以包治百病,让人长生不死。俗语说: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从佛教角度来说,有些人得的有些病,乃是六道轮回中的业障所致,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佛教劝人要消除业障,业障一消病自愈。当然在这里不是让我们的中医师们以后看到病人就叫他去消业障,不用诊断开药了。而是要学佛的慈悲之心,要对病人有人性的关怀,帮助病人建立起内心的希望和勇气,这比单纯的治疗更有意义。医者父母心,不过父母与孩子也有闹矛盾的时候。如果父母心能上升到菩萨心,我相信世界上再不会有医患纠纷。可惜当今有些医生连父母心都还不具备,所以第六味药就是佛学。我建议每位医生都能学学佛,用学佛来修行自己的医品医德,并把学佛的精神传递给每位病患,让佛学智慧之花开遍人间,完成身、心、业的终极治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中医更“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