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

记得有一天去ATM机取钱。当时正值新版人民币发行之初,取了1000元,其中有6张新版的、有4张旧版的。于是我就想着,先把旧的用掉,把新的收好,留到过年给小孩发“压岁钱”什么的。旧版的会更优先流通。

再有,一个条生产线,有忠厚老实的,有偷奸耍滑的。如果都是吃“大锅饭”,没有外界压力,那么忠厚老实的会越来越少,偷奸耍滑的会越来越多。偷奸耍滑会霸占这个生产线。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二手车市场。我们知道二手车的买主和卖主对车的了解不完全相同,车主更了解自己的车。如果知道二手车均价是5万,那么车主如果觉得自己的车价值高于5万,那么他会倾向于不卖;那么车主如果觉得自己的车价值低于5万,那么他会倾向于卖掉。这样的心理,就会导致二手车市场的车平均品质会低于二手车均价。价值高的二手车,会被留着。

以上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高价值的物品、性格,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就会被低价值的物品、性格取代。经济学上有个有趣的名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现象”——百度百科

初听“劣币驱逐良币”,可能会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怎么能让“劣”的东西抢占“良”的东西呢?进一步觉得是不符合大家的真实需求,大家肯定会想办法扭转。而现实是,这种现象,还大范围存在。这就不得不深究其存在的原因。

格雷欣分析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前提有三点: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推广到更广范围可以这样理解:

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即劣币和良币都能保证兑换。对应上面的例子就是,100元新币、旧币都能换100元东西,做的好做的坏都被认可,二手车都可以买卖。

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即劣币和良币按一定比例承担的信用价值。比如,金银的法定比率为1:100或者任意,假如金的价值大于银价值的100倍,最先流通的就是银。当然,社会认可的约定比率也可以。事实上,二手车均价就是设定了一个心理上的“约定比率”。

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即流通的货币总和,要大于社会需要的量,也就是有选择的空间。比如像第二个例子,如果生产线工人努力工作刚好能保证生产线运转,那就没法驱逐“良币”

人们不自觉的选择是:既然“劣币”能够承担价值传递,那么“良币”的流通就是“浪费”价值

因此,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劣币就是被市场选择的“有效的币”。抛开对“良被劣驱”的主观判断,其实我们更应注意的是“使什么成为有效的”这问题。

回到以上三个例子:

第一个,只要银行不断回收旧版币,新版的就能流通。这是增加一个“劣币”出口,淘汰“劣币”。

第二个,只要不断减少生产线上工人,直到没有能够偷奸耍滑为止。又或者,把偷奸耍滑的人开除掉,这主要是减少供应,也能提升“良币”率。

第三个,只要有个被大众认可的评测机构,不再单纯依靠均价判断,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二手车的品质。

再总结一下,使良币成为有效币的方法:

一是定好最低标准,假如良币都成为最低标准了,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二是区分层次,自由定价。能够自我选择时,价值高的能够匹配到合适的价值网络,更不会被驱逐。

三是完善激励与处罚机制,也就是晋升与淘汰机制,优能胜劣能汰。

尽管以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中,并不能够很好的落实。因为,现实并不允许自己用那么完善的激励措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