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到大学,有一座叫“高考”的桥梁

从高中到大学,有一座叫“高考”的桥梁

从高中到大学,有一座叫“高考”的桥梁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两日,先后有两份教育界人士的讲话稿在网上热传,一份是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陆建国局长的《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一份是来自北京大学林建华校长的《矛盾是进步的阵痛》。

我无意对两份讲话稿做道德上的评价,尤其是看到许多跟帖与评论之后。

这两份讲话稿虽然场合、对象、主题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对接点——高考,双方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都均以其为重。

在《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一文中,明确的指出,“中国的高中一定是以高考为目的。”而林建华校长的演讲中在谈到“校长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时,认为有两件事情最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吸引最具潜力的学生”。基础教育以高考为出口,高等教育以高考为入口,高考为高中和大学架起了一座桥梁。过去一个人从这座桥上走过,被称为“金榜题名”,对于农家子弟,就是“跳出了农门”,如今这座桥虽然不这么神奇了,但对于站在桥这一端的基础教育界来说,依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所以,新局长上任不足一年,足迹尚未走遍辖区内各类学校,便迅速将迅速聚焦在高考之上,为其加油助威。而站在桥另一端的大学,充满着对高考的批评和指责,也希望多给出一条通道,无它,即吸引(抢)到自己喜欢的(有潜力的)学生而已。

这一面拼命把学生往桥上送,只要送过桥,目标达成,万事大吉,再也不管桥那面的需要以及过桥的学生的命运。桥的另一面,希望生源如此所愿,遂在万人中进行挑选,并时常有大学学者出来报怨基础教育界的弊端。尽管双方都在学生身上做文章,但目标各异,各怀心思。

写到这里,自然少不了说一些自己的感受,注意!只是个人感受而已。

中国的教育,真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可是,中国的教育是公办教育的天下,无论基础教育界还是大学,民办教育少得可怜。那么,为何都是政府办的教育,就不能相互好好地衔接一下,实现目标上的贯通和一致呢?

好多高中学校都说:“先把学生送进大学再说,进不了大学,说什么都没有用。”听起来不错,因为上大学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充分条件之一。可惜,这个条件并非必要,而且更非充要,所以从听起来很性感,但实际上很危险。打个比方,一个饥饿的人,不管自己手头拿的食品是否有毒,先吃下去再说。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如果这个食品有毒,吃下去就会要命,而不吃呢,说不定还会找到其他食品的。

好多大学校长都说“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可是,大学生翘课,以及“人在课堂、心在戏场”的教学场面早已司空见惯。难道这就是大学眼中的“有潜力的学生”?当年,他们可是通过高考“挑选”的啊。

从高中到大学,有一座叫“高考”的桥梁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两个问题,当下似乎无解。

因为条块分割,于是各自为政,各地政府都以自己利益为重;因为计划经济思维,于是稀缺的名额采用配额制,所谓高考的竞争主要发生于县域之间、省域之内,至于省级层面,就只剩下搞好关系、争取名额这件事了。县域管制下的高中阶段的教育,没有资格和大学去讨论目标。而大学阶段的教育,其名额的分配主要按计划执行,也无能力和基础教育去讨论人才培养模式。二者中间虽有一座桥梁。但从桥这端到桥那一端,却有着厚厚的雾霾,让人彼此看不透,显得如此迷茫。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高中到大学,有一座叫“高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