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1张图片
电视剧《锦绣未央》剧照

前些时,一部讲述北魏皇室斗争的古装电视连续剧《锦绣未央》热播。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恋情、皇室中的权势斗争,以及众多实力派偶像明星的倾情加盟,让这部大剧颇受追捧。

而对关注和追捧这部剧的大同观众来说,则有着别样的意趣和味道: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1600年前的大同,当时的北魏王朝都城——平城。剧中的男主人公拓跋浚(濬),不仅成为后来的北魏文成帝,也是他下令复兴佛教并开凿了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而女主人公李未央的原型,则是闻名于世的冯太后。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2张图片
云冈石窟

冯太后执掌北魏政权二十多年,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及至“亲而为之”对社会进行大量改革,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改革成果积极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古今历史学家对其推崇备至。

今天,就让我们见识一下大同历史上的的这位“李未央”是一位何样的人物!

冯太后是长安人,本来和大同没有任何关联,后来出了桩变故,使得大同才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3张图片
平城大同 气象万千

冯太后出身名门,其祖父是北燕皇帝,父亲为北魏封疆大吏,母亲则出自现在朝鲜平壤的望族王氏。后其父被疑谋逆,遭太武帝诛杀,小冯氏遂被掳掠到平城(北魏都城,今大同),后随其作皇帝昭仪的姑姑进宫,其时5岁。

兴安元年(452年),13岁的文成帝上台,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元月,她被册立为皇后。

也就是说,她成了杀父仇家的儿媳妇,此时,冯氏才15岁。她未能为文成帝生太子,为什么会被立为皇后呢?除了姿色美丽颇获文成帝欢心外,工于心计、擅使手段是其从残酷的后宫竞争中胜出的诀窍。

按照电视剧一般的思维习惯,能够入嫁仇家不是为了寻仇便是另有蹊跷,但历史不是电视剧。杀父仇人身份特殊,做与不做由不得自己,更何况当年其父在弥留之际是否有报仇之嘱抑或以5岁幼童之脑力是否能够晓谕战火情仇,这已经无法考证。

幸而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她做皇后的情绪,更没有影响到她和文成皇帝的夫妻感情。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驾崩,年仅26岁。按照北魏的国葬制度,三天后,要将文成帝生前用过的器物等一起烧掉,文武百官宫女嫔妃等都要哭灵,场面悲壮感人。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4张图片

冯太后年轻丧夫,痛不欲生,仪式中间突然自己跳进火堆中要殉葬,左右手下人赶快把冯太后从火堆中抢救出来,“良久乃苏”。这一举动,后来招致许多猜疑,有人推测此举很可能是冯太后有意的设计和安排,以表明她们夫妻感情笃深,并赢得在场鲜卑、汉族文武官吏的赞许与信任,为其以后摄政奠下基础。

其实,从其466年诛杀谋逆丞相乙浑,在小皇帝刚刚12岁的情况下不得不临朝听政,到469年献文帝拓跋弘16岁长大成人后又还政于帝这个事实看,这个女人当时并没有政治野心。因此,若非情感所致,冯氏也不至于舍雪嫩娇躯于不顾,在众人面前上演“飞蛾扑火”的千古一跳。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5张图片

也许,冯太后在日后临政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大无畏都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当时的冯太后是24岁,现在24岁甚至30岁的女青年还在自称女生,但在那个人均寿命三四十岁的时代,这已经是一个经过“世面”的年龄,再加上近20年后宫深闺水深火热般地历练,冯氏不顾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而毅然为情赴火,这种献身精神,当然有封建理念的成分,但其精神中固守的真挚,我们还是可以拿来掂量斟酌一番的,包括后来被世人垢病的“面首”风波,敢作敢为的冯太后始终以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姿态“母仪天下”。

28岁的时候,守寡4年的冯太后爱上了一个大臣,这人叫李弈。李弈长得是非常英俊,但冯太后看中的并不完全是他的英俊,他非常有才干,在得到太后的宠幸之前,就已经担任了相当于今天部长级的职务。

丈夫已经故去,有意于一位有才干的青年亦是一个年轻女人的正常情感。这一点,对北魏历史颇有研究的学术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先生也比较认同。他认为,冯太后之男宠和武则天之男宠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比之两性欢娱,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是主要的原因。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6张图片

冯太后之面首,比起吕后的审食其、武后的张易之兄弟,除却男女情谊,还能矢志不渝地忠心皇室谋略治国。因此,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辞外,史书中对冯太后的男女之事也没有过多渲染,更无刻意指摘。

只是,在森严的封建制度桎梏下,冯太后追逐爱情的胆略显得有些太过超前。对于年轻好面子的献文帝来说,这分明就是给死去的父皇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嘛。其时恰巧李弈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时纳人贿赂,被扶风公李欣所告,献文帝趁机穷究此事,顺便除去了使太后“行不正”的魏朝才俊李弈———可是后果也很严重:你把我心爱的情人杀了,也就怪不得我毒怨陡生使一把性子了。

这性子使得着实不得了,471年,冯太后策划煽动众大臣,迫使那个翅膀渐硬的献文帝拓跋弘禅位于5岁的儿子拓跋宏,冯氏以太皇太后之尊再次临朝听政。476年,献文帝离奇暴崩。477年,冯太后又找借口网罗罪名,将李欣诛杀,雪了痛失面首之大恨。如此,了结了个人恩怨之后,冯太后掌控了北魏政权,并由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极具禀性的女政治家和改革家。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7张图片

掌权以后,江山社稷就要倚仗自己发扬光大了,怎么办?熟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冯太后开始大手笔地除旧布新,大动作地解放生产力,大视野地提高整体民族素质。

首先,废除宗主督护制,颁行俸禄制。彻底改变原来的无限制掠夺并据为己有的鲜卑族奴隶制旧俗。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多劳多得,体现了公平科学的分配原则,这样大家都得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杜绝不劳而获,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冯太后开始大规模反腐倡廉,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和腐败行为。如秦、益二州刺吏李洪之为政贪赃,刚一露头,就被严肃处理了;推行均田制,让人人皆有地可耕,发挥了妇女的劳作能力。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制,从很大程度上“革”了地主的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套制度在中国土地变革史上有着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对后世影响极大,像唐朝盛世中施行的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此影响颇深;建立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兵役,公私便利。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制就是三长制的“克隆”之作,这对于中央政权对地方各级政权一手抓很有好处,对于分配农民承担相对合理的赋税,也有很大进步意义。

此外,冯太后进行加强交通水利建设,改革婚制婚俗,优养抚慰耆老,减轻徭役、务尽地利等等革新,如此大胸怀、大气魄、大功绩,前朝后世的封建君主们堪于可比的还真不多。

实际上,冯太后最大的历史功绩,还在于一手教育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领袖主动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孝文帝拓拔宏。

后来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开放的胸怀,汲取汉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成分,弥补自身不足,以重塑的拓跋氏人格和坚定的民族融合信念,昭示统一全国的理想和憧憬,这些都不折不扣传承了冯太后之施政理念。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8张图片

周思源教授认为:“她在北魏148年当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已经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位太后能够比得上文明太后,所以说她是千古第一后应该是毫不为过。”

1524年前的一天,冯太后与孝文帝到平城(今大同)北50里的方山游玩,看见这里灵泉潺潺,气象万千,酷似一块墨玉紫砚。便生有感叹:“舜葬在苍梧,而英、娥二妃却葬在湘水之滨,可见皇后不一定非和皇帝葬在一起。此处风水不错,我百年之后就葬在这里吧。”于是,孝文帝下诏,马上在此为冯太后修建永固石室,并“刊石立碑”,以颂太后功德。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与世长辞,如愿葬于这“风水之处”。

这墓现在还在。北出大同市,经古店,过孤山,至镇川,七拐八绕,可至墓葬所在方山之麓。如今,倘若有人在这座当年浩浩皇城的北郊寻访冯太后墓偶有迷途时,曾经的皇城子民的后代们无论童叟尽能指点迷津。

果然,顺手眺望,距方山十里之遥时,便从跌宕山峦中分辨出了墓葬的巨大轮廓。再沿山径而上,及至巅峰,眼前豁然开朗,冯太后的永固陵宛如天锅倒扣于一甸空中草原。再极目远眺,平城动静尽收眼底,可敬的地下长眠的冯太后,竟将这“母仪天下”演绎成千年万年的绝响!

唐朝诗人温庭筠寻觅冯太后芳踪,曾在此沐风吟诵:“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_第9张图片
位于大同新荣区的方山永固陵

今日的方山,已无往昔灵泉,然气象仍旧万千。

在永固陵东西两边相距数里,沐浴后世纷争战火而成长的雄漫长城在此留下两座关隘:镇川堡和得胜堡。它们肃穆地静侍在永固陵两侧,护驾之势浑然天成。

只是岁月蹉跎,乱世之中永固陵曾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劫难不可避免,虽残碑了无,但冢在威仪在,功在荣光在。想必当初盗墓贼们在此喧嚣大闹时,躺在那里都懒得动一下的冯太后也是这样想的。

永固陵北1公里处,另有一封高约13米的土堆,呈圆形,是孝文帝自己预建的陵墓万年堂。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未归葬此处,成为空墓。一陵一堂两相望,贤祖孝孙却未按约定永世相守。

“忠孝不能两全!”孝文帝拓拔宏为祖母服孝整整三年后,接过太后改革明灯,从平城到洛阳,一路不灭地走了下去,圆满实现了冯太后的汉化遗愿。

那一个分离的暴风雨之夜啊,长跪永固陵前的拓拔宏,一遍遍地默诵祖母的名字,一遍遍地坚定完成“混一戎华”伟业的信念。终于要走了,百年之后魂魄再聚吧,我们的距离,让这连接边塞和中原的天地丈量吧。

郭斌于2017年2月2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1600年前,“李未央”在平城大同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