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孤独 也要作为人而活着

看了美国电影《HUNGER》觉得,那才是真正的“饥饿游戏”。

扳指一数,真正出镜有脸部特写的角色,不超过十个。更别提总共只有四个场景切换,制作成本真是小之又小。因为被分到了恐怖片类别,本以为有很多惊悚镜头,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爱看血腥片、血浆片,简直怀疑自己是不重口不幸福星人。上述元素这部电影都有那么点沾边,毕竟是以吃人为主题。但这部电影没有五毛钱的特效,没有故意制造恐怖气氛,却又以它独特的气质,从那些豪情万丈,一味抛洒红色液体的重口电影中脱颖而出。

电影的立意:讨论人在极端环境下,是否会为了延续自身的生命而去伤害同类?这样简单的命题,其实很多密室片都会反应。但这部片子,特别纯粹。

先来了解下剧情,总是悄悄绑架几个人扔到井洞里玩儿的男主有过一段惨烈的童年记忆:母亲驾车在密林里出了车祸,当场死亡。年纪尚小的男主没法逃出车外,只能在副驾驶等待救援。不得已,食母求生,几周后获救。然而食母这件事,孩子一直无法释怀。长大后,男主过着优渥的生活,但却想弄清楚,在极端环境下,是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会吃同类以求生存。于是进行着如同仪式般的“杀人”行动:选中一些人,让他们处于只有水的密洞中,等待。结果往往是,饥饿难耐,互相残杀。一批又一批的人被他当作“试验品”,满足了男主寻找答案的强烈欲望。但他没想到,有一天,出现了宁愿饿死也不吃同类的女主。

片中有个细节,当五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密洞中醒来时,他们都在思考“为什么是自己遇到这种事?”女主说,自己推测出每个人的共同点,因为他们都是孤独的人。

为何男主选择的都是孤独的人?全片没有交代男主的其他家庭成员,而车祸时车里只有他和母亲。可以推测,男主来自单亲家庭。他对孤独感的体会比常人更为强烈。而母亲的死亡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处于更大的孤独。他渴望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也许有家但不常来往,没什么朋友总是单独行动的人,看到他们和自己一样,在极端环境中丢掉人性,激发出超乎想象的求生意志。只有这时,他才觉得,原来他们和自己一样,原来自己也有同类。

男主一再的做实验,看似在寻找答案,其实,他早就为这些人设计好剧情。就像一部经典话剧的台本,不同的人来出演相同的角色,即使台词、走位、动作、情绪略有不同,但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在他心中,这些人就是自己,他们和他一样丑陋残酷,贪婪嗜血。但他没有想到,竟然有人能抛开台本,演了不染纤尘的天使。

女主很早就看穿摄像头背后那双眼睛想玩的把戏,她笃定的要与之作对,要让他知道,不可低估人性。所以女主角也很清楚,自己终究要死在这密洞中。她看着互相残杀的其他人,她希望这些傻子能与自己一同藐视那个企图玩弄他人生命的混蛋,奈何饥饿是头猛兽,只能自保。

孤独这种东西很奇妙。让人以为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无人能懂。然而孤独的人又太相似,每每女主盯着摄像头时,男主就一阵发怵,仿佛被看透。影片不断闪回男主与母亲生死对望的场景,原来母亲也是孤独者。

人性的美好到底应该绽放何处?是否不吃人,就是一种高尚?男主以及那些在“实验”中蚕食同类的人就是低劣的野兽?吃或不吃,哪个才是人性的本质?太多疑问和思考。

我只想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女主想通过自己在密洞中这三十几天宁死不食同类的举动,让男主角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无论这个人是爱人还是陌生人,每一个人都有权被平等相待,有权不受侵犯。这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自恋装逼,这是在此情此景下,对生命最高的尊重。这是一种自身的原则要求,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去坚守它。

特别喜欢女主写下的那行字“See you soon sunshine”很是有一种完全放下求生念头,期望到另一个世界感受阳光的慈悲意境。她坚定的眼神始终传递着一种信念:纵使孤独,也要作为人而活着。这丝毫不输男主想看到丑恶人心的那种渴望,让男主的三观彻底颠覆。

其实人性本来就有两面,善恶交织。而极端状态促使人心中的天使和魔鬼一同发酵,有的人坚持自我,有的人熬成疯魔。

导演刻意要选择突出表达任何一种人性都是他的自由,但如果设置成开放式结尾或许能更加引起观众的共鸣。砍掉最后五分钟的反转剧情,这将是一部真正的佳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纵使孤独 也要作为人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