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论语〉上河图》|学而时习

《〈论语〉上河图》自序后,我掀开了《论语》的红盖头,如等激情的火焰熄灭下去,重燃起来却要费许多柴火,不如趁着新婚燕尔,尽快地记录我的洞房花烛,《论语》既然是我的同床,也就无畏深刻对错了。普通人在世间,也经常偶闪智慧的火种,稍纵即逝。

【连载】《〈论语〉上河图》|学而时习_第1张图片
普通人不必登泰山而小天下

学而第一,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到这句时,曾在我脑盘中飞转的一些意识,我大概还记得是这个模样——热爱自己,不断磨砺自己,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虔诚地做好每件小事,物质回报自然回来。小的时候,做什么事令时间飞快并让你快乐,这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伪装自己封闭自己,就会趋向于毁了自己,打开你那简陋的栅栏门,让门外的一切进来。或许有的早已进来,你只是佯装不知。恶狠狠地修炼自己,世界就会温柔地对你。迎合大众,却不要迷失自己。欲望是能力的启蒙老师。闲暇的时间,会是平庸的酵母。学习和工作本身就是老天给你的回报。职场打拼,要有不要脸的觉悟。因此,太关注自己的小悲欢小宇宙,为外相羁绊,迟早会郁郁沉沦……学而篇,我觉得讲的是学问的真相。

有时候我脑洞大开脑盘飞转,一瞬间会关联了很多概念,喷涌而下。看似缺少表面的逻辑,但它们能同时挤在脑洞口吵着要出去,相遇自有天意,至少证明它们都是亲戚裙带,最起码是丝连的断藕。《论语》具备无与伦比的辐射性,上至庙堂之高,下处江湖之远,都可以从中嗅到道的气息。

孔子门下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学问的根本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能力转化的实际业绩。

有学历的不一定有学问,没学历的也许很有学问。小格局,一般是以学历衡量学问;大格局,从来都是看真学问。有的互联网公司老板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属于是未入门级,大概就是业外普通用户的水平,但他懂得尊重专家、尊重内行,了解如何发挥内行的作用,因此能够外行领导内行。这就是领导的学问,创业的学问。

学而时习之。很早以前,在学生时代,对这句话理解大多是学习到的知识——数学公式、物理定律、英语单词,要经常复习,否则会忘记。当时觉得孔子真超前,开篇第一句就告诉应试的莘莘学子,为了考试,要经常复习,孔子是真预言家,知道后世的学生苦啊。工作以后,有了新的理解,为了升职加薪一定要去寻找更多的表现机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

工作10多年后,看了许多起落沧桑,心跳慢下来,欲望也更隐蔽内敛,不轻易示人。常思考“有钱人痛苦、没钱人也痛苦”的原因。渐渐懂得幸福感更多地是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因此革新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什么叫学问,时时处处去洞察领悟人生大道,修己安人。这样,你的内心会愈来愈快乐。说(悦)是由内心产生的快乐不是来自于外界获取后的满足。

这种快乐,不是考试及格、升职加薪肤浅之乐,而是渐悟人生而不消极避世,迎难而上乐观豁达的人生大道。失败又怎么样呢?知其不可而为之,内心秉持大道,内心始终安宁快乐。至于再过10年,又是什么样的理解,很是未知。每个阶段的领悟,都是恰当的,这就是文化的滋养。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甚至一天中所处的环境心情不同,每当读到或想起这句话,总会给你新的感受,经典的文化精神就会生发,它无处不在,又无可无不可。它赐予我们以希望和力量。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对手、过客等,一切能聊到一起启发智慧的人,从外面来了,就要欢迎进入自己的内心,可能是大海彼岸的朋友,也可能是对门的邻居,身后的同事,同床的配偶——却曾有很远的距离。“远方”既有空间的远,也有心灵的远。只要是大老远来了,我都很开心。都可以一起启迪生命智慧,一起“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乐”是从外界而来产生的。

人不知而不愠。失败永远比成功多的多,误会永远比理解多的多,不屑永远比赞美多得多。被“不知‘后,很多时候都没有解释的机会,甚至不察觉地被误会时,已经承担了苦果。我们往往痛苦、愤怒,想要解释和改变。

但的确如此:理解你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释,不理解你的人,解释也没有用。内心要自控,不绑附于他人他物,能做到“不愠”,就是君子。不愠,是乐观、情怀、格局、眼光、能力——是学问的外延。易被负情绪侵蚀,很容易失算,甚至落入陷井。

时时处处,向周边人和物学习正道,提升格局,欢迎朋友们走进内心,不管来自多远,不受违逆内心的外物左右,更不会变更操守,更不会动摇志向,依然坚守内心的正道,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担当可预知的历史责任。所有成功的革命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诗人,是不是都是这样?

《论语》开篇,把此句放在首位,几千年来,多少风流人物读过、思过、做过,大格局的人去读,它决如黄河滔滔、一决千里。它是学问的根本,处世的基础,责任的起点。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论语〉上河图》|学而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