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过魏小童,你喜欢爸爸吗?“一点儿也不,”魏小童头摇的拨浪鼓似的。
哎!这父子俩真是前世的冤家,今世的债主。
“我们单位工作调整,我需要上几天的夜班,”魏小童耳朵尖,我和魏先生的耳语他都听了过去。
“oh,ye”,他欢快地打着剪刀手。
魏先生气的直瞪眼。
昨日,我刚把车停好,“嗨”魏小童笑着从我的身后走出来。
“这孩子”,我嗔怪着。
“妈妈,我爸都快把我气死了”,我看了看他手里提着的豆腐,心里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为什么那”?
我拍了拍他的嘴唇作为提醒,这孩子从小就有这么个小毛病,总爱咬嘴唇。
“你不在家,他老爱骂我,看我干什么都不顺眼”!
魏先生的脾气暴躁我是知道的,也怪我平时总当着孩子得面说魏先生,这无疑间接给孩子加深了魏先生脾气不好得印象。
“我猜是不是爸爸让你出来买豆腐你不愿意?”
“才不是那,是我自己主动的,”“那么是你作业做的不好?”
“也不是,妈,你就别猜了,反正我都快被我爸气死了”。
“看你现在的脾气和爸爸一模一样,你儿子以后也要这么吐槽你了”。
“那也是我爸的错”!魏小童说的理直气壮。
别人家都是丈夫在妻子与母亲之间左右为难,我们家可好,我成了儿子与爸爸之间的跷跷板,无论向着谁都会是一头高,一头低。
我就纳了闷了,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就不能和平相处,难道真的是同性相斥?
魏小童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常常会发出我爸要是有小头爸爸一半就好了的感慨,打心眼里我也希望魏先生能改改他的臭脾气。
吃早餐的时候,魏先生看到桌子上剩下的半块饼子,对着魏小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那是我妈吃剩下的,你为啥不骂我妈”?
魏小童委屈的抹起了眼泪,我放下要换的衣服,赶紧打圆场。我把魏小童的头掰了过来,“吆,动不动就下雨,还是男子汉那”?
魏小童头扭着,对着爸爸恨恨地看了几眼,站起来拿起书包摔门而去。
我为此事和魏先生争辩了几句,他丝毫没有礼让我的意思。
孩子是维系婚姻的纽带,但有时也有可能是婚姻不睦的导火索。
我是母亲,从感受到胎动得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了我和孩子的感情超越了夫妻之情。
孩子在家庭里属于弱者,我有些偏心。
晚饭后,魏小童喊着让魏先生帮着默读古文,魏先生提一句,魏小童叽里咕噜地就对出剩下的句子,和谐的倒让我有些感动。
男孩子以父亲为学习的偶像,妈妈适时地退出,或许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摩丽辣妈手册中有三个教育孩子的方法:
1.从小认定自己是个男子汉
说的是男孩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以爸爸为榜样,所以爸爸就应该教会孩子坚强和勇敢。
2.不要对男孩来硬的
男孩子最怕的就是别人的不理解,不信任。
最不怕的就是挨打,男孩子都是越打越犟,所以和男孩子相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
3别让男孩太富有
“女孩富养,男孩穷养”,在物质上,对男孩子不能要什么给什么,那样会使他缺乏努力向上的动力,日后成为“啃老族”的几率就会大的多。
魏小童七岁的时候第一次学着刷碗,长大些就学着干其他的家务,有时不是太心甘情愿,因为我和魏先生采取的方式是硬性分配,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分工,所以他再抗议也无济于事。
舍得用是我和魏先生的育儿经验,魏小童经常会提出抗议,大多数情况下抗议无效。
马上魏小童就是初中生了,青春期的种种迹象已经在他身上显现出来。我和魏先生招呼他一起出去遛弯——不去;一起回姥姥奶奶家——不去;和朋友聚餐——不去。原来人家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我们不在其中。
他和同学出去骑行,路上我们偶尔会碰到,打过招呼后,一转眼他就已经远去,不由得心生感慨。
魏小童第一次敢和爸爸对峙是三岁的时候,他干了坏事,魏先生从屁股上拍了几巴掌,魏小童紧握双拳,两眼圆睁,头歪向一边,那种架势就像要和爸爸决斗。
到了小学时,魏先生管的严格,他倒是敢怒也敢言,但那都是我在场的情况下,我不再家时,对于有些强势的爸爸,他还是有些胆怯。
如今,情况发生了逆转。
渐渐长大的魏小童发现爸爸好似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厉害,于是和魏先生斗嘴的戏码每天都会上演几回。看着长相,脾气性格和魏先生越来越像的魏小童,我一时还真不知道该是高兴还是头疼。
七岁的时候:“爸爸是个伟大的人,他什么都知道”
十四岁的时候:“好像爸爸有时候也会犯错误”,
二十岁的时候:“老爸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二十五岁的时候:“老爸什么都不懂”,
三十五岁的时候:“如果爸爸当年有我现在这么聪明,他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应该和父亲商量一下这件事,也许他会给我一些建议”,
五十五岁的时候:“很遗憾,父亲已经过世了,坦率地讲,他的有些主意的确不错”,
六十岁的时候:“我亲爱的爸爸,你是一个几乎无所不知的人,只可惜太迟认识到这一点”。
这是网上的一篇【儿子眼中的父亲】,生动地刻画出了男孩成长的各个阶段儿子眼中父亲的形象。
长大以后我们会发现,女儿和母亲的相似度极高,其实,儿子和父亲的相像比例相较于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们教育子女的责任大部分压在了母亲的肩上,父亲们退居二线。
“子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父亲任重而道远,理应首当其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换句话就是:身教大于言传。
家有男孩初长成,妈妈退位,爸爸上岗,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