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哲学(15)泛心论

浅薄哲学(15)泛心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地图

第三,最基本的感受,实在是看不出和智能有什么关系。必须说如果是人类的感受的话,有很多确实和智能有些关系。比如当你思考积分是大概一种什么东西时,这时的感受和智能是有关的。这里有句题外话就是,心目中积分的样子确实和积分的精确定义相差很远,积分的定义有黎曼积分和勒贝格积分两种,后者的范围比前者更广,但也更难理解一些。积分的精确定义也是某种“1900年观念”的产物。就是一样东西精确定义可能是远离你心目中的样子的。

回到正题,当你听Vivaldi的曼陀林协奏曲,然后联想到意大利风光,联想到那种稍微带有点东方色彩的格调,如果你刚好去过意大利,可能还有些许意大利旅游回忆的联想,这些很可能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结构来支撑。但是请想象一些简单的情形。想象一个“我”在感受单一的红色。或者想象一个“我”在感受快乐。需要注意的是,想象中这不是一种带内容的快乐,也不是另外有别的感觉的红色,而是单一纯粹的那种感受。这种情况下,不论怎么想,都难以看出和智能有什么关系。

我想说的是,复杂的感受,很可能对应着复杂的机制,但是复杂的感受是由简单的感受复合而成的,而简单的感受看起来和智能没多大关系。一个物体,不需要多复杂,似乎也能有快乐;反而,假如说某个复杂的机制是用来产生快乐的,我们无法理解这个复杂的机制的各部分是如何相互协作来产生它的。

所谓泛心论,就是认为“万物皆有意识”。这里“万物”有很多种理解方式,有些人理解成“所有事物”,我的理解是“比你想象的更多的事物”。我不认为所有事物都有意识,我倾向于认为“有意识的事物遍布于宇宙各处,而不单单是那些看起来有意识的才是真正有意识的”。历史上第一个泛心论者是米利都的哲学家泰勒斯,我知道这件事是从Panpsychism in the West 这本书看到的。作为一个泛心论者,当年是满怀热情地看完了这本书。

泰勒斯是泛心论者的骄傲。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也是第一个黄牛党,他曾经用三角学的方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也是少数掉进井里不仅没事还能和年轻的女佣人调情的人。不过古代的泛心论可能有一点不同就是他们会认为自发运动是有可能的,而当代泛心论基本认为自发运动不大可能。那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告诉你历史上有哪些人其实也是泛心论者,说明你其实并不孤单o>_

泛心论实际上有相当多的版本,下面我要讲的是我的版本。感受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它实际上潜藏于所有物质当中。所有物质都会根据它所处的环境产生感受,简单的环境产生简单的感受,复杂的环境产生复杂的感受。假如是大脑之中产生(人类)意识的位置,它产生的就是人类的感受。我无法把这件事说得特别具体,因为具体是怎么进行的我也不知道。

这里我用一个比喻,虽然我用的是《城市:天际线》这个模拟建造游戏,不过几乎任何一个建造类游戏或农场游戏或《我的世界》都可以做类似的比喻。在开始一个新游戏时,《城市:天际线》的系统会给你一块平地,大部分时候是草原,有些时候是沙地。草地上有两条与外界接触的单行道。首先玩家要做的就是从单行道一侧建几条路,设置住宅区和工业区,建一个发电厂发电之类的。这个游戏到最后,整块草原都被城市的景象所填满,这里有一个高中,那里有一个消防局。有公交站可以让市民搭公交,也有地铁,城市轻轨最后还有机场。

人们看到这个眼花缭乱的景象,已经忘了当初的那块草原,而城市却是从那块草原上面建成的。我想说的是,“感受者--感受”这个基本机制,就是游戏里的草原,而游戏里不同的城市景观,一方面可以指代大脑复杂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我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复杂感受。城市会随着升级而变得更复杂,正如生物的大脑随着在进化树的顶端而变得复杂。但是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却是那个基本的可能性,就是大自然无所不在的“感受--感受者结构”。

到了这里,大概你也会注意到,这种形式的泛心论和你所想的泛心论可能差别很大。在你看来,“万物有灵”大概是这样的,我坐在电脑前,桌上放着的那支笔不知道在打我什么主意,还有那个订书机,是不是在想着下次我订书时狠狠地扎我一扎。不是这样的。这种泛心论是万物有智能论,但我所说的泛心论是万物有感受论。而就如上一节所说,智能和感受是无关的。泛心论者并不会认为,非生物有类似人类的想法,它只是说非生物有原始的感受。

下一节我会讲讲为什么泛心论是合理的证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薄哲学(15)泛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