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模型:结硬寨,打呆仗

战略模型:结硬寨,打呆仗_第1张图片

“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我们常说的“步步为营,步步为赢”。

指一种稳步、持久地蚕食对手,一点点积累优势,最终量变引起质变,获得压倒性优势,进而取的胜利的逻辑、理念或原则。

这个过程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逻辑上来看,只要你能持续增加稻草,最终压跨骆驼就是必然事件。

这是一种很好的做事理念,如果我们能把生命中的很多事情纳入到这个逻辑中来,我们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把很多事情变成自己的主场。

但是,我们真的能把所有事情都纳入这个自己拥有绝对胜算的“轨道”来操作吗?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太好了。

如果不能做到,但我们能区分哪些事情能做到这点,哪些事情不能,我们做起事来将与众不同。

1

“结硬寨,打呆仗”成立是有条件的

几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度越低的东西所需的支撑条件也越多,这个原理在“道理”或“结论”上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结硬寨,打呆仗”这个道理的正确性也是有前提的。

比“结硬寨,打呆仗”存在度更高或更天然正确的道理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而比“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存在度更高的原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例如,在某些条件下就不应该采用这种打法,而应采用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用游击战,打着打着再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有了根据地一方面避免老打游记变成流寇的危险,一方面根据地的建立会进一步加强了把握机会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宏观上增加了赢面。

如果一上来就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那就是找死,因为当条件不满足时,你用这套方法来操作,事情并不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事情只会按客观规律的方向发展。

2

“结硬寨,打呆仗”的案例及背后的细分原则

如果“赢”是“根”或“第一性原理”,那么“结硬寨,打呆仗”其实只是这棵树上一段比较大的分支而已。

通过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看清楚“结硬寨,打呆仗”这一原则或大枝干在整棵树中的位置,也能看清这一枝干背后更多更细的枝叶。

案例1: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

据说,曾国藩的湘军和太平军打仗,不会轻易硬碰硬地厮杀,每到一个地方,湘军就开始用挖地道、建立防御工事等方式包围敌人,断绝敌人的物资等供应,往往攻下一个城池需要一两年。

这个过程虽然又慢又费力,但每挖多挖一寸,每多耗一天,湘军就多积累一点优势,最终太平天国这只骆驼被压垮了。

“结硬寨,打呆仗”正是出自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对抗的故事。

案例2: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说自己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的大哥能治未病,在病情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就被消灭了。

“治未病”是“结硬寨,打呆仗”的一种变体和细分原则。

案例3:王石登山。

王石登珠峰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一旦到达宿营地,就马上钻进帐篷养精蓄锐,实际登山时,他也做到了不管外面景色多美,不管同伴怎么喊,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结果,他是唯一一个登顶而没有受伤的人,而且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很多比他年轻的人,要么没有登顶,要么登顶但受了截肢等大小不一的伤。

事后,王石很感慨地说:我意识到,以前自己在商场上做事的经验和原则在登山这件事上帮了我,给了我其他人没有的优势。

案例4:南极探险。

一百多年前,两只探险队在差不多的时间点展开了一场争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争夺赛。

结果一支队伍首先到达赢得胜利,并安全返回,而第二支队伍不仅比第一支队伍晚到南极点1个月左右,并且全军覆没。

决定两支队伍成败和生死的差异点包括:

①充分的物质准备。

成功的一方准备了三吨物质,而失败一方只准备了一吨。

也就是所,成功一方为中途的延时留足了足够的余量,而失败一方没有给自己可能的错误留下足够的犯错空间。

工程中往往有一个安全系数,就是在理论上安全的基础上再乘上一个大于1的安全系数,目的也是为可能的错误和意外留下足够的对冲空间。

②日行30里。

成功的一方坚持日行30公理,而失败的一方则比较随心所欲,天气好就多走一点,天气不好就少走一点。

两者的区别是,“日行30公里”是经过严密计划来保证自己的推进节奏的,当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展时,就可以睡个好觉,当某一天没有完成计划时就可以及时调整和弥补,而不是等到不可挽回再想办法。

失败一方对整个行程则没有这样精确的控制力,表面上天气好多走一点,天气差少走一点是比较合理的,但实际操作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把自己推到不可挽回的境地。

③更好的交通工具。

成功一方用了更耐寒的爱斯基摩犬,而失败一方用了不够耐寒的马,虽然一开始马因为更强壮所以走得更快,但由于马不够耐寒,走到半途都被冻死了,而爱斯基摩犬则保证了“日行30里”的前行速度。

④提前积累了大量极地生存的经验。

成功一方为了这次探险,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跟爱斯基摩人学习了大量相关知识。

……

案例5:不追求妙手的李昌镐。

李昌镐是著名的围棋高手,他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有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李昌镐的做法是积胜势于点滴,他每一手棋都是试图在不败的基础上建立胜利的优势,也就是说他把“劣势”、“危机”或“不败”的底线卡得很死,一手棋我可以不占优势,但绝对不能让自己处于劣势。

机械中有一种棘轮结构,作用是使传动装置朝着一个方向转动,传动装置可以不动,但绝对不能后退。

著名战略营销专家华衫说,如果一个人能保证自己不退步,假以时日,这人一定是个大牛人。

防止“开倒车”是一种超强的把控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投资者能把自己不亏钱的把控力渗透到每天,那么他的业绩将会甩出把控力在一年的投资者N条街。

不少人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底线,今天退一点,明天退一点,最终滑向了自己从来不曾设想过的深渊,约翰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着重强调了这种陷阱,他称之为“边际思维”陷阱,不少人和企业都“死”在了这个陷阱里。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3

“结硬寨,打呆仗”成立的两个大条件

“结硬寨,打呆仗”成立的条件有两个:

1、存在性判断。

有足够的资源给你慢慢蚕食。

2、可控性判断。

你能衡量自己是否取得进步,并且取得可控、持久且足够精确的进步。

举例,如果把创业比作挖深井,那么在创业这件事上要用“结硬寨,打呆仗”的理念去做事,就要确保以上条件以及其次级条件成立:

1、存在性判断。

确保所挖处有足够的水。

①如果选择了没有水的地方开挖,那么无论你怎样努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结局。

②你要考虑到竞争的因素,如果竞争往后越来越大,即使当下看见有足够的水,随着竞争者的大批进入,很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水给你了。

③人性的弱点也是你要考虑的因素,你要保证自己不犯迷糊,把本来能挖出水地方当做挖不出水的地方,半途而废。

2、可控性判断。

①如果不能衡量自己在持续进步和不退步,你就不知道自己正在靠近目标还是正在远离目标,你凭什么说自己可以达成目标?

②虽然你有进步和积累,但这种积累速度是递减的,根据数学的极限理论,你所能挖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很可能这个深度不足以让你挖出水来。

③你还要避免退步问题,亏损对复利积累的损害是极大的,也常常是普通人很难避免的。

④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资金能撑到挖出水的那一天。

除了做有无判断,你还要进一步做“程度判断”——判断哪些地方挖几米就有水,哪些地方要挖几百米才有水。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古老的《易经》也表达过这个思想,做事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做事的时候,这两个变量是必须要考虑进来的。

4

两个简单的模型

物理学常常通过思想实验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用简化的模型把握住事物背后的规律。

例如,伽利略通过构想一个无摩擦的斜面推导出了“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定律。

“结硬寨,打呆仗”也可以简化为两个简单的模型。

这两个简化模型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一原理背后的实质,在遇到更复杂的情况时,我们只需要在把握实质的基础上考虑一些附加情况,做这一原则做更细分的拆解就行了。

模型1:从A点到B点。

如果一个人想从深圳走路到北京,理论上这条路是通的,只要他一步步往前走,最终他一定能走到北京。

但一个人如果想从深圳走到美国,那这条路可预见的未来就是不成立的,因为中间隔着大海。

模型2:积累。

从A到B,意味着A和B是有区别的,所有的区别往往是“量”的区别,例如从屌丝到富豪,表面的区别包括财富,更深的区别可能包括技能、思维、三观、运气等。

5

“结硬寨,打呆仗”的细分原则

芒格说,在商界成功很简单,就是找到显而易见的大道理,然后严格执行这些大道理就能逐步建立起巨大的优势。

“结硬寨,打呆仗”——“用稻草压垮骆驼”,这是显而易见的重要道理,但仅仅停留在这个道理的表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这个道理从上、下两个方向深挖。

往下深挖: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原则在整棵大树中的位置,找到大树的根,目前,我认为这棵树的根就是“以最小代价达到目的”。

往上深挖:我们还应该把这一大原则拆解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次级原则。

根据两个简化模型,我们大致可以把“结硬寨,打呆仗”这一原则拆解为以下更为细分的次级原则:

以创业或经商为例:

●大原则——结硬寨,打呆仗。

A、把握存在性。

a、判断需求是否是客观的,是否有客观的交易存在。

b、判断市场格局,是分散市场还是寡头市场。

c、判断市场时期,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竞争情况如何。

……

B、把握可控性。

a、从A到B的B——目标和愿景是什么?

b、从A到B的宏观逻辑是什么?

c、从A到B的里程碑式的高价值点有哪些?

d、拿下这些高价值点需要做哪些工作?

e、如何把握整个项目的进程?

f、每天的进程如何把握?

g、留下的资金等余量是否能支撑足够的时间和一定量的犯错?

……

只有把所有相关变量做实,才能真正实现“结硬寨,打呆仗”这一理念想要的效果。

上面的拆解仅仅是这种思路粗略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把握这样一种思维本身——把一个显而易见的大原则展开为无数细分、具体的原则。

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根据自己实际的问题再做更有针对性的拆解,设计出更有效的做事方案。

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区分什么事情可以用“结硬寨,打呆仗”的原则去把握,哪些不能用这个原则去操作。

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把能够这样操作的事纳入“结硬寨,打呆仗”的轨道来操作。

相关阅读:

框架思维的定义及价值?

思维模型

框架性思考的5种通用模型

思维框架:从高维到低维

达里奥的学习方法:原则+极度理性

思维模型:归纳与演绎,第一性原理与原则体系

思维模型:跨越非连续性——连点成线的原则

思维模型:用户体验的二维四象限模型

思维模型:引入信息,重视变量

优质决策:罗振宇的4步决策框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略模型:结硬寨,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