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怎么做,一块钱还是一个亿?

慈善怎么做,一块钱还是一个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牛肉卷饼:

卷饼1张,牛肉半片,牛奶200g,青菜200g,芒果1个。卷饼需要备一副好牙口,嚼的腮帮子疼。

mentor最近收到了一封她的公益商店寄来的信,满满的一页A4纸,明白清楚的写着她的捐赠所得款,对这笔款项的要回和放弃的办法,以及对她的公益之举的感谢。村里有多家义卖商店,有的全是义卖物品,有的新旧都有。今天早下班,于是去逛了几家。这类公益和商店很有看头,值得记录一下。

村里有好多家义卖的商店,大家将闲置物品放在不同类型的义卖店里,有需要的人可以以极低的价格买去。商家会将义卖所得详细的汇报给捐赠人,有零有整,捐赠人可以要回这笔款项(扣税之后),也可以在过期之后自动放弃。大部分人将这类义卖视为慈善,并没有要回款项。收入所得可以投入其他的公益用途。

商店的物品主要是衣物、鞋子、包包,饰品,玻璃陶瓷器具,床上用品,玩具,都是可回收利用的,价格及其便宜。大概翻看了一下,一个中等个头的花瓶1磅,双人床单3磅,大衣7磅,毛绒玩具1~2磅。还有很多老电影和黑胶唱片,可惜家里没有DVD和留声机,不然真想买回来几张玩玩。

可以看出,这类的义卖商店并不能以规模盈利为主要目的,可能一条街的商店干一年也比不过芭莎慈善的一个晚上。不过也正是这些小店,将捐物的人、义买的人、受助的人联系到一起,完整的整合了慈善链条的各方。

之前在国内接触过“慈善”这个词。概念上来说,闺蜜的本硕专业是社会工作,听她聊了很多和公益相关的内容,例如话题一度很热的皮村,例如蜗居,例如企业公益。她曾经深度参与到公益活动和组织中,但是现在在媒体行业,因为公益太难做了,她快连饭都吃不上了。 一个新朋友任职于京东,提到了奶茶发起的一项京东公益行动,大概是利用京东的快递网络将大城市回收的衣物书籍等物品发放到贫困地区。这个项目也不好做,回收、处理、仓储、运输,每个环节都是烧钱的。而且旧衣旧物送到人家手里,人家也不一定需要,也不一定想要。

行动上来说,朋友圈之前有各种轻松筹、公益筹、大病筹,但凡认识的、确切信息属实的,都会多捐点。转发层次过多的,也会象征性的捐点,也不知道自己的五块十块能有什么作用。捐过几次书,几次旧衣,不过没在支付宝种过树。不过这些公益,各种筹被爆过资金不明的丑闻。大笔资金放到一个无监管平台上,很难不让人多想点什么。捐的衣物书籍,把它们放到救助点之后,它们就和我没有任何联系了,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有没有得到利用,仿佛是扔了似的。

娱乐新闻里面,特别招骂的一个就是公益慈善。芭莎慈善,每个人都得黑纸白字写出自己的捐款数额,并当众宣读,两年都没捐款额度的就被骂的狗血淋头。吴京电影火的一塌糊涂,地震捐款一百万,被键盘侠说“怎么不捐一个亿”。

我们的古训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必须承认,我们大部分能独善其身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如果有能力兼济的话,好像非要达不可。所以做公益好像是多么高大上的行为,一旦和公益沾边,好像灵魂都升华了,人格都高贵了,不拿出一亿来都不是做公益的架势。

这类的公益商店,反而恰恰触及到了生活,接地气,让公益、慈善成为和吃饭、买菜同等价位的词。我捐出了一个旧花瓶,是做公益了,我会收到这个花瓶的公益价值的来信。我买了个一块钱的花瓶,也是做公益了。我知道这一块钱用在了什么地方。

另一点,公益是需要有联结的。事情或大或小,都要自己有联系,和每个人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是有用的,自己的价值是得到了发挥的。而不仅是简单提供一个物品,或者捐出几十块钱,充满被利用的感觉。而是说,这个事情是和我有关系的,我自然关心。

一个良性的公益、慈善体系,应该和每个人都联系起来,可以让所有的行动都有所反馈。不能只要求精神的高尚,赠人玫瑰,雪中送炭。我还想知道,我的那朵玫瑰,香到谁了;我的那块碳,温暖到谁了。

慈善怎么做,一块钱还是一个亿?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午饭pasta,好多芝士,又一次不意外的吃撑了。 减肥……不存在的,已经摊在床上了···

慈善怎么做,一块钱还是一个亿?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吃饭的行动chifanaction

你可能感兴趣的:(慈善怎么做,一块钱还是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