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泗河之畔的乡土风情

泗水,“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是古老泗河的发源地。在这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泗河之畔,据记载,颇有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传承着中华智慧。

泗水民俗之“打排斧”。打排斧,俗称捻船,是运河岸边排船工匠由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敲打音乐。工匠经若干工序将船排好,木工活基本完成,接下来便要进行捻船填缝了。捻船,就是为船下水后防止漏水,要将船板之间的缝隙用斧凿把船腻子砸进去。捻船工作量不小,为鼓舞士气,消除捻船时单调声响给人的厌倦,捻船工匠们统一行动敲打成一种音乐——打排斧。

泗水一位姓刘的老者告诉我,打排斧的乐器,实际上就是捻船用的工具,即斧、凿。表演者也就是捻船的工匠,人数不限,根据船的大小,或十数人或数十人。表演者围船体而坐,一手持斧,一手握凿;领号人则于船底中部钉一铁钉,用锤敲打,以为号令。领号声起,众人谐合。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把船腻子捻进去,剔出来,剔进去,又捻出来。敲击之声富有变化,有“凤凰点头”、“鲤鱼穿浪”等套路。激昂时如冲锋陷阵,万马奔腾;深沉时如云中滚雷,空谷传声;急促时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缓慢时如春雨潇潇,流水行云。这是一场不用乐器的宏伟合奏,这是一曲由劳动者谱写的壮丽乐章!

泗水文化之“鲁柘砚”。鲁柘澄泥砚, 简称鲁柘砚,又名柘砚, 柘沟陶砚。因产于古鲁国东部的制陶古镇柘沟, 又称东鲁柘砚,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鲁柘砚始于唐,盛于北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南宋之后便失传了。1990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柘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玉祯同著名金石家石可先生一道潜心研究,使这一失传八百多年的艺苑瑰宝重现光华。

据传承人杨玉祯先生介绍,鲁柘砚产地泗水县柘沟镇制陶业历史悠久,始于新石器时代,属大汶口文化,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据考证“陶河滨”即指利用柘沟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制作陶器。由于鲁柘砚采用原矿土高密度过滤、成型、烧制而成,因此,它比用江河湖泊淤泥烧制的澄泥砚质地更加细腻温润, 色彩更加绚丽夺目,亮度更加高洁明快。因此,鲁柘砚在1994年10月举办的中国名砚博览会上,凭造型古朴大方、质地细腻良好、润泽生津不涸、花色鲜艳丰富、唐宋风格典雅而被授予金奖。

泗水民俗之“过大年”。泗水人称欢度春节为“过年”。每年大年三十,是中国人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泗水人十分看重除夕这顿年夜饭,称为“团圆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宴会。团圆饭要求家庭全体成员都要参加,如果有人赶不回来,要给他留个座位,桌上要摆上碗筷和酒杯,象征着全家团圆。年夜饭要准备十个菜,追求“十全十美”。

除夕夜包饺子是泗水的民俗传统。春节的饺子集结着多重象征意义,春节的饺子象征着辞旧迎新,象征着阖家团圆,象征着招财进宝,更象征着安定和谐。不同的饺子馅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如:白菜馅有“百财”之意;韭菜馅寓意“久财”;芹菜馅即“勤财”之意;香菇馅即“响鼓(鼓擂的响,财源才能旺)”之意。

守岁熬夜也是泗水的传统民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祭祖先,祭天地,吃过年夜饭,围坐闲聊,辞旧迎新,以通宵不寐和灯光满室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泗水人也称之为“熬夜”,意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在新的一年健康如意。

悠悠古泗河,茫茫千古事,传承着悠久的灿烂文化,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朴实的乡土风情。泗水,一个值得游览的文明城市。

你可能感兴趣的:(14泗河之畔的乡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