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杀,我不再满足,我更要毁了你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这就是《恶意》封面上最惹人注目的简单的几个大字,还没开始读它,它便给了我一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有了这份不安,我打开了这本书。

      该书以凶手和警察写的书信的形式交替展开,在最开始,凶手野野口修便在信中用杀猫的事件制造了一个骗局,为此一来就让警察对被害人日高邦彦留下不好的印象。紧接着,他又在书信中故意露出破绽来引导警察走向他更深一步的陷阱,他说自己是日高邦彦的影子作家、他和日高去死的前妻是真心相爱、他还因DVD被日高恶意威胁,所以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他只有杀了日高……他被逮捕了,毕竟杀了人,他被抓也合情合理,但这还不是结局。觉得这事有蹊跷的加贺恭一郎警官经过艰难的排查,终于弄懂了这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人是野野口杀的这没错,但他真正的动机却根本不同,他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他也没有和日高的前妻有染,他也根本没有被威胁,他撒谎、甚至还不惜亵渎逝者,就是为了毁掉一直都视他为好友的日高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以及毁了所有有关日高的一切。他编造的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就是源于他内心的嫉妒和恶意。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局,而是开始。我不止是想让你死,更要抢了你所有的荣誉,并让你在死后彻底身败名裂。我想这应该很好的诠释了野野口内心的那股恶意,潜藏着比怪物还凶狠险恶的或许就是人心……想到这里,我不禁后背发凉,联想东野圭吾的另外一本书《嫌疑人X的献身》,虽然同为一个作家,但他却将人的本性写到了两个极端,一个为爱粉身碎骨,一个因恨万劫不复。

      关于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呢?中国古代儒家圣人孔孟相信人性本善观点,然而西方国家所接受的基督教则认为人性本恶。这足足困扰了哲学家几千年的谜题,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我也再度陷入了深思。或许,人的本性就取决于人最初对于外物的认知,只有在相应的时代和环境,人内心中相应的本性才会表现出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意》:杀,我不再满足,我更要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