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科幻想象照射社会现实

之前看过 @丁若柯写的《科幻小说的强度与弱度——另一种科幻小说的分类方式》一文,按照科幻的可替代性多寡将科幻小说分为强科幻与弱科幻,读完之后感想就是思考关于科幻题材作品(包括文学与电影)真正意义在于何处。

自从近代科学革命爆发以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并且每一项新的技术被发明以后,其影响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都产生深远影响,如电灯使得人类有了更长的夜生活,作息时间大大延长;飞机帮助人类跨越了距离障碍,可以轻松地实现环球旅行;互联网则排除了时间障碍,随时随地都可与他人取得联系,社交范围大大拓展。因此,有人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是否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个人认为,按作品主题可以将科幻想象分为三类:反思乌托邦极权社会,追问人类文明起源与未来,以及具体科技对于个人影响。

科学的进步使得国家对于普通个人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将来是否会出现一个以乌托邦之名而建立起来的极权社会,这种忧虑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丽新世界》和《我们》中就已出现,如《1984》中的那句经典名言"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映射出乔治·奥威尔面对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世界可能因一步之差而走向极权社会的深思。1964年的《奇爱博士》讽刺了美苏两国可能被自身所创造的核弹防护系统所摧毁,人类能力之强反而将自己毁灭。另外,2005年《V字仇杀队》政府借用人造病毒传播而制造恐慌,与2010年《盛世中国2013》政府利用金融危机造成的混乱而一举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这些科幻想象在现实中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科幻作品对于国家利用科技研究成果而尝试建立乌托邦极权社会一直保持着警惕。

同时,科技的快速进步帮助考古专家挖掘出个更多人类祖先留下的遗迹资料,同时不断的科技创新也促使我们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在原始猿人面前的黑色石碑给人类带来了智慧,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认为外星人才是播撒地球生命种子的上帝,这两部电影思考着人类文明的源头在于何处。而同样《2001太空漫游》中也讨论了未来人类进化方向是否会是星孩的问题,1950-1953年《银河帝国》和《基地》假设未来人类文明达到顶峰后衰落的情形以及如何再造文明,2006-2010年连载的《三体》假想地球文明与外来文明冲撞中落于下风而如何存活于宇宙之中,2014年的《超验骇客》和《超体》更是基于目前已有的科技发展幻想人类个体进化的终极形态——电子人或者说无处不在之人。有了科技,就掌握了某些规律,于是可以尝试按照这些规律去推测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未来以纠正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另外,具体的科技直接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日常接触到的科技更容易引起反思。1972年《发条橙》反问被解除伤害他人能力的坏人是否算是治愈成功,能否再次进入普通人社会;1982年《银翼杀手》提出了人与机器人之间如何区别,以及人类该如何面对有独立思想的机器人这些问题;1999-2003年《黑客帝国三部曲》超前地假想人类被电脑统治后如何进行反抗;2009年《月球》中的克隆技术虽然可以帮助在月球上的工作人员持续工作,但人与克隆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相类似的有2013年《遗落战境》;2011年《源代码》中记忆的不断读取与存档最终改变了之前的命运,这一设定也出现在2014年的《明日边缘》;而最能引起关于科技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反思作品当属2011-2014年的《黑镜》系列剧,提出了包括全民娱乐至上,实时记录芯片,社交媒体再造,虚拟与真实界限模糊等等科技渗透生活后的问题,这些都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除了带来便利以外的那些负面影响。


科幻想象不是简单地将故事背景改为外太空或者未来世界,也不是炫耀酷劲十足的黑科技,而是照射在现实社会中,引发人们思考科技带给我们的影响,避免可能的歧途或者发现生活中的另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为科幻想象照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