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华阴老腔

“老生常谈”—华阴老腔_第1张图片
华阴老腔

    小时候逢年过节,邻近几个村子里人总要凑到一起“看戏”,历史称之为戏曲,在老家,就叫秦腔,那时候还没有液晶电视,记得最清楚是一家老少外加几个工人,围在一台长虹电视前,每周都有一档戏曲节目,印象深刻的便是“窦娥冤”,颇为震撼。听过戏曲的应该都知道,演员需要苦练很久才能登台,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戏曲演员只要登台,马上换了个人似的,间或声音浑厚,倏忽温婉优雅。

     了解华阴老腔是今年春晚,谭维维跟华阴老腔艺人那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在接受采访时,谭维维说:这些老一辈留下的东西,不应该任它缄默无闻最后销声匿迹。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声腔气魄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但后期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老腔溯源: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之所以了解这么多,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小就听的秦腔,跟华阴老腔竟莫名相似。

“老生常谈”—华阴老腔_第2张图片
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华阴老腔分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而阿宫腔又称北路秦腔,两者关系甚为密切。

    年少时听秦腔,如今再听华阴老腔,竟有说不出的亲切感。

八百里秦川
千万里江山
乡情唱不尽
故事说不完
扯开了嗓子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生常谈”—华阴老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