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07】尽己之力为大众创造价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和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心腹,召忽自杀了,但是管仲却没死。他这样做算是不仁不义吧。”孔子说:“齐桓公成就霸业,用的是外交手段,而不以兵车,九合诸侯,这都是管仲的鼎力支持啊,这就是管仲之仁啊。”

       子贡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却没跟着死,反而辅助齐桓公,这是很不仁义的吧?”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扶了天下,在诸侯中称霸,使得中华文明没有因为内斗而给外围的势力机会,民众到今天为止都在享受其创造的恩赐呢。要不是管仲,我们现在可能还是披散着头发,衣服向左边掩着穿衣服呢。难道你要他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自己在吊死在沟里却不让人知道吗?”古代少数民族都是披头散发,衣服向左穿的,那是野蛮未开化的生存状态。管仲使得我们的中华文明更具文明的张力。

       子路和子贡都在质疑管仲没有随着自己主子死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家对于忠君思想的理解问题。孔子所谓的忠君,不是指人,而是指国家和秩序。公子纠虽然是自己的主子,但是个人的格局没有齐桓公大,即便公子纠死了,但是管仲认为忠君忠的是国家,而不是具体某个人,所以没有跟着自杀。这就是孔子忠君思想的立意所在。如果我们说君王那一套,君王当然希望臣子忠于自己,包括自己的生命。然而,从更大维度来看这个问题,国家的福祉不属于某位国君,而是国民大众。因此,管仲辅佐的对象是能够为民众创造最大的福祉的国君,是以国民为导向的,而不是具体某个人。即便管仲没有跟着所谓的主子不明不白的死掉,却没能为中华文明做出贡献,这样的牺牲是多余的。管仲自己也说,自己的生命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而是属于国家的,正所谓“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就是说得这个道理。子路就是犯的这个毛病,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主子牺牲了自己,可能是他没有明白管仲的生存之道吧。

       我们因价值而存在。管仲的价值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示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大范围的为大众创造价值,这就是我们使命导向,也是重要的决策标准。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07】尽己之力为大众创造价值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307】尽己之力为大众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