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1431年的这一天,距郑和最辉煌的归来已经过去了十年。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那一年郑和从海外带回了无数个国王,无数的奇珍异宝,无数的动物,长颈鹿、狮子等等。仅仅过去了十年,1431年的这一天,郑和率领了一支小舰队,远远不如前六次下西洋的规模。而他自己的身体也远远不如当年那样强壮,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地下了西洋。这次去了之后郑和就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郑和的历史有很多很多的说法,因为大家都没有发现他的尸体在哪里。每个郑和的墓包括传流下的三宝冢、三宝太监冢等等都是衣冠冢,最多的只有一颗牙。所以郑和到底是怎么逝世的,让大家每个人来判断。

我个人认为,郑和能消耗整个大明王朝四分之一国库,有这么强大的财富支持,跟最信任他的朱棣之间的契约是最重要的。朱棣当然第一希望找到建文帝,因为朱棣是篡位的。一个篡位的皇帝永远在想真皇帝你到底死没死啊,或者抓回来时手里还拿着玉玺吗?

全国找不到以后,派郑和下西洋去找,能找到建文帝最好,找不到建文帝也要万国来朝。万国来朝也增加我的合法性。所以郑和就带着这个表面上的任务去了,但实际情况还有一个,我自己判断,是他自己的伟大理想。

郑和原名叫马三保,是个穆斯林,他是色目人,父亲跟爷爷都去过麦加。因为穆斯林去过麦加的人,人名中间会加一个词,表明他去过麦加。郑和是因为跟着朱棣立了功,所以赐姓“郑”,而原来他姓马。大家知道姓马就是穆罕默德,是一个标准的穆斯林姓,到了中原就改姓马。郑和有两米高,非常想去寻找心中的麦加。而且郑和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虽然他是太监,没有正常男人的这个东西,但是我觉得他比正常男人都要执着,他那么多次下西洋,去找麦加。到第六次回来的时候,他信任的也最信任他的皇帝永乐大帝去世了。满朝文武都向新皇帝进言说,不能再搞这种面子工程了。这种工程消耗国库四分之一,花那么多钱就为了弄几只长颈鹿、狮子?这不行,于是大家就拼命地对新皇帝说不要再干这种事了,兵部官员甚至烧掉了郑和最最珍贵的所有航海记录。

当时郑和的航海记录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描绘了整个下西洋的情况。郑和的船队还穿过赤道,到过南半球,看到过南十字星。所以他的导航设备、他的航海日志都是最珍贵的,被兵部官员一把火烧掉了。他也是出于爱国忠君,就不想让皇帝被这些东西吸引住,而是去好好治国。这些面子工程都先缓一缓,先让百姓把日子过好。

郑和就坚定不移地给皇帝写信,写了很多年。大家想想,从1421年到1431年已经快十年了,他写了很多年信。直到每年来朝拜的这些国家,从原来可能几十个上百个,最后变成只有两个了。于是郑和就不停地跟皇帝说,我天朝上国的威望得有,不能说就剩两个国家来朝拜。所以最后皇帝说那好吧,你还去吧,你去出海一次吧,但是他的预算、他的规模已经很小很小了。

郑和最后一次到了印度,在孟买南部的一个地方,下了船拔下自己的牙交给了王景弘。王景弘也是一个色目人,实际郑和舰队主力的指挥官全都是色目人,因为汉人一般不去航海。所以郑和舰队的主要指挥官都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都是色目人,他们是从第一次就开始跟着郑和。当时朱棣非常聪明,早于美国很多很多年就想办法三权分立。郑和手里拿着空白圣旨,因为当时不知道外国有多少个国家,这个国家叫什么,这个国王叫什么,但是他去了之后,得封这个国王,封你为某某国的国王,就写在这个圣旨上。所以郑和有空白圣旨,这是很可怕的。而王景弘拿舰队令旗,就是舰队只听王景弘的命令,不听郑和的。然后御史拿着尚方宝剑,就是代表皇帝看着这两个。

因为当时郑和船上带大量的财富,无数的钱。不然郑和舰队发明的麻将里,怎么会有一万、两万、三万等那么多钱的牌名呢?就因为他船上带了很多钱。麻将又分一饼、二饼,因为郑和舰队是木船,不能生火,所以还带了很多饼当军粮。出海的时候。没事干他们就钓鱼,所以一条、二条。一出海就等东西南北风,所以有东西南北风。麻将这么一个伟大的东西,就是郑和舰队在海上实在太无聊才发明的。

那么在有钱的情况下,你又是色目人,你万一独立了,回到了你的祖国,不回来了怎么办?所以要实行三权分立,让郑和拿空白圣旨,王景弘拿舰队令旗,御史拿尚方宝剑,三个人互相看着才行。

王景弘追随了郑和一辈子几十年,最后在印度郑和拔下自己的牙给王景弘说,回去跟皇帝说我已经死了,所以王景弘带着郑和的牙回来了。因此在正经的郑和墓里就只有他的一颗牙。

郑和本人去干吗了?没有历史记载。我敬佩郑和这种为了信仰可以奋斗一生的人,我猜他一定从那里出发,一路朝着麦加城走去。这是一次走到麦加的遥远路程,比唐僧西天取经,从中国长安走到印度,还要艰难。但是我猜信仰能冲破千山万水,我特别特别希望郑和垂垂老朽,六十多岁、七十岁的郑和最后走到了麦加,摸到了他心中神圣的石柱,实现了一个穆斯林一生的信仰。

这就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大家说我意淫也好,还是我的美好愿望也好,反正这就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了,他再也没有回来。希望他当时找到了心中的圣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