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籍成为胜利者

早晨继续早起,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是的,做家长和做教师的务必应该把“孩子愿意学习”放在心上的第一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产生渴求知识火花的第一刻,从孩子儿童入学的那一刻开始,严格重视才行。因为,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成长才是社会的最大财富。

“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智力和精神的提升靠的是思考,成人是各类人才更是。若是教师不能理解到这一层,那就真的是世界的悲哀了,因为我们都愿意我们的孩子能够生活在虽然付出劳动消耗体力精力,也有汗水也有泪水也辛苦,但是却真的十分有趣的世界里。不是吗?请扪心自问!

苏老师有一句话启发着我:“我们对这些学前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的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实际上人家在六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从学前到中小学校的序列化的思维课。而且苏老师提出要到自然界中去上此类课,应该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从上至国家下到各中小学校“家校合作”——亲子活动,亲子游学、研学、访学,社会实践等等活动。校内开课演讲,辩论,展示,演示,朗诵,演出(包括情景剧,舞蹈,话剧等所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行为方式,坚决杜绝一味地死记硬背,单调重复书写检查。再加上校外活动予以配合,知识就成为运动的知识,活学活用的知识——由静转动,符合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

教育不是目的,知识也不仅是目的,而应该主要是手段。学生接触到学到知识是“内圈”,然后运用知识,调动思维是“外圈”,内圈与外圈相互融合,孩子们成为了做知识的主人。而且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主人翁的自豪感,才会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接着,品尝到学习乐趣的学生感到自己越来越强大,接着才会产生智慧,对待社会环境的认真态度迁移到自身和书籍上来。请注意这里说的主要是纸质精典书籍。我最近也是在坚信不疑,唯有孩子们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成自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真正有效。远的不说,我们学校的一个弊病,就是没有真正把图书馆里的书源源不断的供给给学生,这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尤其是当今时代更迭,社会嬗变期,人心浮躁有加,书籍远远不如电脑、互联网+、手机、游戏......有竞争力。有的人还说,所有这些都可以阅读都是学习的方式。不错不错,理想上是,试问一下所有成人,尤其是教育人,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大部分人的以身作则的榜样是在学习是在阅读吗?手机是不是已经成灾?

我们指示命令学生——我们的孩子们:“去,去读书!去,去学习!去,去写作!”我们自己呢?往往都是在“放羊”放任不管还美其名曰“静等花开”!请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在孩子婴儿期手把手教会他们观察自然界,童年时心对心教他们读书学习,“初心”——一定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独立的人。事情可是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作为上一代的我们尚且没有真正做好“我们自己”?平心而论,每每我夜深人静深层反思,都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前十五年,虽然也是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但正如有句话所言,只是做到了好感但是没有做到热爱,所以不能有较好的成绩形成较强的能力更谈不上“有智慧”!

所以,唯有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才能够把学生把孩子们引导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才能最终把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不停地鼓帆前进。通过读自然界,读社会,读历史,读科学文化,读教育哲学......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成为“必需品”。“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然后,才能够产生思维的火花。再然后,才会有创新创作创造。整个社会才会产生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因为思维碰撞灵魂觉醒才会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成为崭新的新一代。十几亿人的大国,产生几个诺贝尔张王李赵刘,涌现出一批批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怎么不会指日可待?

我们要学会让幼儿园、中小学校、大中院校的所有学生爱上学习才行。请注意,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任务:请让书籍成为胜利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书籍成为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