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扔掉手中的笔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扔掉手中的笔_第1张图片
迷茫的时候就停下,但停下是为了整装再出发。

『我已经江郎才尽了』

我躺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的一角,目光涣散,神色凝重地说。

『哈哈哈哈哈』

沙发那头传来杠铃一般的笑声。

『我怎么感觉你才刚刚开始啊,说这话会不会太早了点?』

……

嗯,也是,就像刚入红尘的人没立场说看透红尘这样的话,那是千帆过尽的大师才有的资格。

于是我收回眼神,坐起身来。

1.

先要自己喜欢,别人才有可能喜欢。

这几天已经连续枪毙了三篇自己写的文章,都是半成品。分别完成了1/3,1/4,1/5,每次都是,写着写着开始不喜欢自己。

我是谁?

我为什么写这些?

我到底在干嘛?

像不像个哲学家?

可惜啊,哲学家是为了探索人生的奥秘,而我只是对自己不够满意。没有什么比怀疑自己更令人心生郁闷了,郁闷到想扔掉手中的笔……

幸好,做了这么久『行动者』,还是习得了一招半式来应对这种时刻。

我有个常用的办法,如果对一件事开始出现迷茫和困惑,那么第一步,就是把手头的东西全部放下,静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做这件事,究竟是为了什么?

光得到表面答案是远远不够的,要一层一层问下去,问到心里的迷雾散去,真正的答案水落石出。

那写文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给你我加油。

这个『加油』不是场边啦啦队的呐喊和助威,而更像中场时的战术分析和坚定眼神中的鼓励,它不是瞬间鸡血的强心针,而是手边不远处的运动饮料和毛巾。

做那种持久而有用的支持,不论是对别人还是自己,这是我的本意。

所以,写作之于我,其实只有两个目的,一是沟通,二是成长。前者是向外,后者是对内,在写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才是两全其美的好结果。

既然如此,那就要继续问自己两个问题:

如果我是读者,能从我写的东西中获得什么?

我自己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反复问,反复问,慢慢地就总结出了作为一个新手的方法论:

把写作的过程,当做继续思考和向前探索的过程。

|不光用心打磨已有的东西,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往深处挖掘一点点。

于己,这不光是总结,更是学习,于人,用足心思呈出的东西,不会是太差的东西。

那些写完之后自己重新看还是会觉得喜欢的文章,过程中大都经历过这样的『顿悟』:

对呀!原来还有这样一层意思/一种角度/一个方法……

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就是写作的『彩蛋』——我因此进步了一点点,你看到的,也就多了一点点。

2.

80%100%其实是不同的世界。

今年的农历新年我过得不太一般,参加了一个名为『七天读本书』的活动,规定是每天打卡上传照片,七天读完。这原本也没什么,有人一年356天都读书,已经成了必要的放松和消遣。

可是开始之前我突发奇想,既然要读,不如玩个大的,给自己增加点难度。于是,我选了一本没什么故事情节,纯说理的原版书,那是我第一次读原版书。

回想起来第一天可真是漫长啊,既要理解书的内容,又要读够页数,怎么办呢?只好多花时间。于是,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那几十页书我整整读了一天。

当然,最难的往往就是第一天。

有它垫底,后面几天虽然也不容易,但好歹过得去。当活动不知不觉结束时,除了收获一些成就感也并未觉出太大变化。可是后来,我又随便翻开一本别的原版书,突然间发现自己解锁了一项技能——敢读任何原版书。对,不管难易,反正就是读得下去。

天,完全没有畏难情绪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后来我就想,自己一直自诩为『行动者』,也持续做过一些事情,可为什么在这七天之后,才真正有了巨大的飞跃?

大概,是因为我找到了边界,突破了边界。

英语也好,写作也罢,持续而长久的投入,每天进步一点点固然是基础,但假使想要走的再快一些,就要在进步的速度上多下点功夫

如何下这个功夫?

很简单,每一次的练习,都尽全力。

就像短跑运动员,你总要尽全力冲刺才能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找到那个边界,不断训练,突破那个边界,然后实现进阶。

用足力气做一件事,与只用八分力去做,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尤其对新手来说。做到了当下的100分,再多发现一点改进的可能,都是将原有的100变成101,长期的101相叠加,与长期的99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扔掉手中的笔_第2张图片

当然100%的尽力,意味着不可能100%的舒服。可是很多欣喜的收获,都来自于过程中的反复折磨和推倒重建。回首去看来时的路,总好过永远停在来时的路。

100%就像一道坎,翻越时,千难万难,跨过去,别有洞天。

3.

或许,我们只是处在不同时段的波峰波谷里。

仔细想想,其实这世上一劳永逸的事情蛮少的。很少有人走上了人生巅峰,然后呆在巅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在挣扎徘徊,就是在怀疑人生。

写作也是,写出满意的文章、获得外界的认可,和感觉才思枯竭、得不到期待的回应,这两种模式就好像写作者人生的主旋律。坏消息是,波谷可能会一直造访我们,永会消失,而好消息是,只要你不主动停下来,它也不会一直存在。

而一旦走过去,接下来会迎来更高的波峰。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扔掉手中的笔_第3张图片

这是一张公认的学习曲线。

发现没有?它没有尽头。说明你永远可以做得更好,写作如是,世上很多事情也是如。

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你我并不孤独,因为不论身处哪个阶段的同类,都会面临谷底,只是大家散落在不同的波段里。

而走过去的关键,就是练习练习练习。

将此事做成习惯,不论高峰低谷,你都知道自己真正该做的是什么,而且能持续做下去,这才是核心法则。

早年以质量闻名的亦舒女士,近些年开始以产量闻名,并不是说质量不及当初,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高产,实在令人咋舌。年过七十的她,早已名利双收,新书却还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迄今已有超过300本作品,占满书店整整一面墙,读者戏称『读书的速度赶不上师太写书的速度』。

如此的背后呢?

《明报》有篇专访中提过几句:

题材长写长有,彷佛无脑袋瘀塞之危机。

个中艰辛,谁知道呢?

自六十年代至今,她每天微明即起,伏案写二三千字。管他秋去冬来春风又绿江南岸,蚕食稿纸不间断。

在与时间的较量中,以不变应万变,由此可见一斑。

很多道理从再厉害的人那里,都只能学得皮毛和框架,细节中的一撇一捺,都要由自己亲手去画。

想到这里,我麻利地爬起来捡起扔掉的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扔掉手中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