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里八神

有些年轻人,好了说是从善如流,难听点讲就是脑子轻。今天看一看罗辑思维,得到了一些观点,觉得悟了,透了,清了,明天看一看晓说,也有道理,又开了,亮了,灌顶了。这还有知乎、微博、书店里卧的几十位导师、朝阳区散养那群仁波切,总之说理讲法的他都听,都消化,都理解,觉得对自己有营养,有帮助。

于是相比他行为上小的可怜的一点力度,他的思想倒积累到了一个庞大、伟大的高度,一张嘴就高屋建瓴,像是再世为人,几辈子见闻思辨都攒到这一年了。

事实上,以前民左骂读者的一句话很是刻薄而适合,“最大程度上满足文化水平一般但又安于现状的小人物们的虚荣心,使得小小资产阶级们通过一些难度不大的哲理破译使人获得一种智力上升的错觉,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

撇掉这里头标枪式的攻击成分,“智力上升”的感觉,是这类对智慧如饥似渴行为的精道概括。先把成功归结于成熟的思想与方法,进而在追求思想与方法的过程中,变相预支一些成功在手的快感,这是很多成功学迷的隐秘心理需求。现在追求智慧这件事,已经有点成功学的意思了。孜孜不倦阅读的过程中,行动毫无进展,全然让位于轻松的案头工作。电脑前坐读一日,倒有了比做事还要充实的成就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沉湎。

世界上有很多种世界观,很多种思想,吸纳别人的过程很重要,但接受现实冲击的过程更重要,这才是磨合与产生自我的关键步骤。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吸纳东西,很多彼此之间各不相同,又都很有道理的东西,其实算不上什么 好事。

相比恐惧于思想的错误和匮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更应该担心的其实是思想的冗余和混乱。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自里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