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洼窝人家》后记

        这是贾平凹众多中篇小说集中的一部,他的作品中多半描述陕西省商州一带农村从文化大革命后一步一步发展的小故事。他的笔下多是鲜活的农民的生活,朴实、真实感人。这是一部真实的农民生活的再现,读来倍感亲切,故事描绘的仿佛就是依稀记得的童年记忆。

      仿佛就是在看我的外婆的故事,她是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农民,地就是衣食父母,即使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始终离不开外面的地。自给自足,养鸡养猪养猫。每年丰收的粮食从来不会卖,全都喂养了家里的家禽。是一个典型的顽固的传统农民,不会改变。而我的外公恰恰相反,早年教书辞职后就没干过一样“正经事”,反正在我有记忆以来我们家的小卖部一直开着到现在,外公从来不会去地里帮外婆,就捣腾自己的小卖部,下乡行医,或者去外地捣腾一批肥料、种子啥的拉回村里卖,两个老人从年轻吵到老,互相看不顺眼,一个骂懒汉、一个就啥也不说抽着自己的大烟,惹急了就回一句,就这样抚养了五个孩子上学多半送至高中,只有一个女儿考上了大学,还是农业大学,结果毕业分配到县里农业局,心高气傲没待多久就辞职南下海南了,但是却没有为家争到光。

       每个农村都有很多故事,在《鸡窝洼人家》中,贾平凹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乡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流程,这是两个典型的段落:东墙上,挂着筛箩:筛糠的、筛麦的、筛面的、筛糁子的,粗细有别,大小不等。西墙上挂着各类绳索:皮的曳绳、麻的缰绳、草的套绳,一律盘成团儿。南墙靠着笨重用具:锄、镢、板、铲、犁、铧、耱、耙。北墙是一个架子,推满了日常用品:镰刀、斧子、锯、锤、钳、钉、磨刀石、泥瓦抹。满个屋里:木的亮着油色,铁的闪着青光,摆设繁杂,杂而不乱。灰灰家的猪肥得如小象一样……灰灰主张杀了吃熏肉。深山里,家庭富裕不富裕,……看谁家的地窖里有没有存三年两年的甘榨老酒,看谁家的墙壁上有没有一扇半扇盐腌火燎的熏肉。应该说,这个阶段的贾平凹对作为保守的一方的批判是不留情面的,他显然认为他们属于过时的应该遭到时代淘汰的人物,他们不配享有更好的命运。虽然回回拥有如上所引的自足生活,而禾禾一开始却是多方折腾无果,妻离子散、寄人篱下,但最终是禾禾成了生活的主宰,而顽固的灰灰们即使拼命劳作也只能一天天没落下去。贾平凹的这些作品都是以爱情、婚姻、家庭为叙事线索的,因为它们是中国农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存在形态,在贾平凹的文中,冲突最终都或轻或重地导致了原有的情感或家庭关系的变化或解体。最突出的就是《鸡窝洼人家》,有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婚变在艺术真实上处理得还不够好,特别是缺乏人物性格的基础,但禾禾、麦绒与回回、烟峰两个家庭的重组在说明这场变革的力量以及人物对各自价值观念的坚持上确实具有相当的艺术冲击力,中国乡村不但存在着、经历着各种关系的变更,而且还亟待人的改革。人变,什么事都好办。若人老不变,即便是钱得金山银山,保不定倒会出别的乱子!"这是贾平凹以后在相当长时间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

       喜欢贾平凹朴实真实的文字,接下来打算看他的长篇小说《商州》、《妊娠土门》。继续了解那个年代湖北、陕西、河南这三个大省的交汇处的乡村文化。


2016年3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鸡洼窝人家》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