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系统如何升级(上)

1、一切的基础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切源于最初的那么一点儿,那什么是我们操作系统的毫末、垒土呢?先说说我们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吧!

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不需要操作系统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自我界限”的概念,以婴儿成长为例。婴儿出生最初七个月,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局限。

当他还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他一起移动;他感觉饥肠辘辘时,以为整个世界都跟着一同活动。在新生婴儿的感觉里,在一切移动和固定的事物之间,在他与周围的人群之间,在单个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没有任何界限和差别。

随着婴儿慢慢成长,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于是发现他和世界不是一回事。他感觉饥饿,母亲并不会立刻出现,并给他饮水喂食;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

当婴儿意识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愿望,他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的愿望,他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他想活动的时候,他的胳膊甚至先于他的“财产”,而不是被人的东西,更不是别人的胳膊······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已能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身材的大小、体能是局限性,这样的认识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孩子到了两三岁左右,更能认识到能力有限。在此之前,尽快他知道,他无法让母亲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但他仍然会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同父母的行为混为一谈。两三岁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小皇帝”,事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甚至闹的天翻地覆。到了三岁,孩子的态度有所收敛,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脑海里还是幻想如何随心所欲。这样的心态只有再过几年,当他经受更多打击之后,才能够逐渐消失。在此之前,他还是幻想自己无所不能,强大的超人、太空飞侠之类的故事,也最受他们的欢迎。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飞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不过,他们却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肉体和能力有着多么多大的局限性!他们也隐约意识到,所有的个体都要联合起来,唯有彼此合作,才能更好的生存。他们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却要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这通常使他们产生无助的痛苦。

自我界限的形成,就是操作系统最初的模样。

2、认知世界的过程

我们到底是如何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呢?前面介绍了自我界限的形成,自我界限形成的过程依靠的是我们哪一种能力呢?如果您认真阅读了那一段,就会发现“感受”这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是为什么呢?感觉现象的产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首先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事物存在与否,不只取决于它自身是否存在,还取决于它能不能够让别的事物“知道”它的存在,或者说它能不能被其它事物所“感知”。事物自身是不能说明自己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它也无法说明自己究竟是什么,它只能通过相互作用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通过对其它事物施加作用,它才能够“告诉”别的事物自己的存在,才能够表明自己是什么。

其次事物只能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来“认识”别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无法先天知道别的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无法凭空“感知”别的事物。它们只能通过“感知”自身的变化(反应)来“感知”其它事物。事物自身的这种变化(反应)来自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其它事物对它施加了作用,从而引起它自身的一些变化。事物正是通过感知自身的这种变化来认识其它事物的。棉花在燃烧中“认识”了火的温度,石头在破碎中“知道”了铁的硬度。

最后人只能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事物自身不能说明自己是什么,人也无法先天知道它们是什么。人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中的感受器将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输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感受这种变化来认识世界。

认识的这种产生机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知道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因为,从本质上讲,感觉只是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一种东西,它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以后在人的大脑里产生的一种变化,是外界事物与人体共同作的一种效果。很显然,对感觉效果的认识并不能等同于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例如我们认为颜色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但学过光学以后便知道是其他物体发出的光反射。

感觉只能告诉我们它感到了什么,但它不能告诉我们感觉的对象本身是什么。这样看来我们无法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我们既不能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也不能知道它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子,这岂不就等于说我们是无法认识这个世界了吗?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还可以改造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究竟认识了一些什么呢?我们所说的认识又是什么呢?

认识是观察现象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首先,我们给事物起了一个名字。“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个东西无非就是意味着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普通认识论》 [德]M.石里克著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第23页)我们无法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起个名字指代它,我们所谓的认识也就是知道它的名字而已。

其次认识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先要观察现象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观察现象虽然不是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但是它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

我们不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但我们知道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我们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外界事物一一对应起来,藉此我们就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了。

我们认为事物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样子,并且把这个样子存贮下来,当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就与原有的存贮记忆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然后,我们认识的是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整体与部分、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

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时,你上前说:“小姐,请你吃饭好吗?”这时,她一定会是满脸的诧异:“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跟你吃饭?”这句话表面听起来很正常,但其实它是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人就站在她面前,她居然还说不认识你,那她究竟要认识什么呢?如果你继续说:“我个头一米八零,体重80公斤,三围……”她一定会说:“你有病啊!”碰到这种情况,你郁闷吗?究竟怎样她算是认识了你呢?这时,如果你说:“我叫李四,在某单位上班。”她会说:“哦……”这个“哦”的含义其实就是表示她正在认识你,如果你继续说:“我爸叫李刚,我家有的是钱!”这时,你就会听她说:“有几个臭钱你就了不起啊!你这个杀人犯!”这下子她算是彻底认识你了……。从这些对话中,你可以看出,她所说的认识其实就是指你的名字和各种社会关系。

给事物起一个名字只不过是我们认识事物最初级的方式。人们为了能够认知、思考、交流,尤其是交流,仅仅靠给事物起个名字已经完成满足不了需求。人们必须不停的创造新的概念。最初概念的形式就是给事物起名字,也可以说是只创造出一些很具体的实义概念,比如肉、水、火、牛、蛇等。随着对周遭的认知程度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人类开始创造一些概念以指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的东西,比如毒、气、智等。

3、虚构的力量

认知世界的过程从起名字到概念,概念演化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虚构。普通的动物都活在一种双重现实之中:一方面很熟悉外在的各种客观实体,比如树木、岩石和河流;另一方面,也清楚自己内在的主观体验,比如恐惧、喜悦和欲望。而我们人则生活在三重现实中。除了树木、河流、恐惧和欲望。我们的世界还有各种关于金钱、神、国家和公司的虚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单一人类个体的基本能力,从石器时代以来并没有多大改变,真要说有什么改变,也可能只是在衰退。但是各种虚构故事的力量在增强,它们推动了历史,让我们从石器时代走到了硅时代。

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我们开始谈论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之中的事情。农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来扩大并强化人际网络。有了农业,具有可能养活拥挤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市民,或是纪律严明的军队里成千上万的士兵。然而,这种人际网络也遇到了新的障碍。在维护这种集体神话、组织大规模合作的过程中,早期农民只能依赖人脑是数据处理能力,但人脑的能力实在有限。

农民深信诸神的故事。苏美尔诸神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品牌和公司。今天,公司是个虚构的法律实体,它们能够拥有财产、借贷、雇佣员工、开设经济企业。在古代的古城,神也是个法律实体,用拥有田地和奴隶、发放和接受贷款、支持薪资以及建造水坝和接受贷款、支付薪资以及建造水坝和开筑运河。

通过神这样一个虚构概念,演化出虚构的神话故事。一直以来认为虚构好像不是真的,但对苏美尔人而言,却比真实还要真实。在文字出现,故事受限于人类大脑的能力,不能讲得太复杂,否则就没人能记得。但是文字出现以后,忽然人类可以开始创造长篇复杂的故事,不再单靠人类的大脑,而能记在黏土板或莎草纸上。文字的出现让我们人类习惯了通过抽象副号的调节来体验现实,于是更容易相信这样的虚构实体确实存在。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介绍了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非常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感觉痛苦”就行了。放火烧了宙斯的神庙,宙斯并不会感觉痛苦;欧元贬值,欧元不会感觉痛苦;银行不会感觉痛苦;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国家不会真正感觉痛苦。这些实体,都只是比喻。然而,如果是士兵在战争中受伤,他确实会感觉痛苦;饥饿的农民没有食物可吃,会感觉痛苦;这些实体,则属于真实。

当然,我们有可能因为相信了虚构故事而感到痛苦。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而且还有其必要性。如果没有货币、国家或公司等人人接受的故事,复杂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假设、想象力都是虚构力量的来源。

虚构具有如此这样强大的力量,而我们自己本身却很少去利用这股力量。而系统就是我们所能依仗的最强大的虚拟工具。

4、系统的构成

一个系统最基本功能便是输入,处理和输出。

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输入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这些东西在经历过自己大脑和行为处理后,输出与输入不一样的反应、想法、观点和行为。

想要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首先就要明白我们到底输入的是什么东西,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台虚拟设备。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物质层面仅受脑中灰质和生化物质构成的激素影响,

这个操作系统实际构成的就是

概念与方法论

概念之前的关系

概念是一切知识构架的基石。我们是如何认知我们自己和世界的呢?通常有这么一些手段,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正确的思考。准确的说,“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古代的人们看到树上的枝叶被风吹动的时候,当然可以理解风是枝叶飘动的原因。这里面既有枝叶的概念,也有风的概念。但他们并不能从教科书上学到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于是他们自然的这样思考,“肯定是有什么力量形成了风,可究竟是什么呢?“在没有“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认为那只能是神的力量。

正如我以前的文章那样写道,人天生就有认知万物必有因果的能力。但是探究清楚事物之间正确的因果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真正在探究因果方面做出伟大成绩的,就是科学。

文字让我们人习惯了通过抽象符号的调节来体验现实。而概念则是对任一事物的一种精神成熟。

为了能完全理解“动物”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先认清楚每一种动物,否则就会导致概念的部分缺失。只有理解清楚,大脑思维才能对所需要的理解事物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脑系统如何升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