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无论如何我也想试试

今天下了个决定,把新浪微博废了。就在前几天,我一下子把微信朋友圈关了,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的手瘾十分严重,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把手机带去厕所。在解决人生问题时顺便开了微信,好像设定好的程序般按到了发现,然后才想起自己把朋友圈关了。然后我才会把手机放在一侧,继续解决人生问题。

仔细一想,其实我耗费在朋友圈,新浪的时间并不少。想起一句高中数学老师说过的话:“别刷微博,一刷就半个小时了。”有一天,我还真做了这么个实验,(也算不上实验吧,我比较注重时间。)然后发现确有其事。这么一算,每天半个小时,一个月按三十天累计,差不多两天(45个小时)就没了,细思极恐。

不过这个决定其实也花了很长时间才真的执行了,刚才无意间回忆到一年前,我也试过这么做。那时高三,的确每天都在奔波于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没这个闲暇时间去碰电脑。高三下学期回想起来真的就是用绳命在念书啊.......(血汗史我就不提了,免得吓到人。)不过,那时其实还挺充实。回家后,必定提笔写一写准备半年后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岸上暖洋》和《爱不离》,暂时懒得搬)。偶尔也会把手稿带回去,有兴趣就写,或者又一天沉入题海,对不起其实我是学痴。

偏题了,我还是说回来吧。总之这份充实影响着我对大学这一年的看法,让我无数次想着要不要把某些号废了,最后我选择了新浪和微信。新浪吧,其实也不是不好,只是每次自己都有个不好的习惯——收藏了的微博没多少次会翻回去看。似乎看过一篇文章,说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我那时就有种深深的罪恶感。而朋友圈,大概也如此吧。在看了几篇关于朋友圈的文章,也让我重新开始审视了朋友圈对我的作用,最终也促成了我先对朋友圈下手。

不过,为什么我会关了这两者?首先,他们的确花费了我很多时间。一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仔细想想我可以用来看一看书,随手画个画,甚至对着自己写的文章构思后续情节,也总好过刷微博朋友圈。我在微博关注的大多都是公众号,但很不凑巧,我的确没什么耐心去看公众号发的东西。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也发现自己停止了思维。总想着看些什么去放松,但放着放着就真的松了,注意力也开始不太集中于接下来的事。有时我总觉得自己很忙,但回想过来,待在图书馆的一天里,我究竟有多少时间在学习?假设一天我在图书馆近12个小时(好吧这是真的。),这除去坐的太累跑出去闲逛和吃饭的时间(2个小时),剩下的,仔细回想,起码3个小时在用手机,大部分就是微博和微信了。所以,我还是很有必要戒了这两者。

至于题目提到说我想试试,其实我是指我想试着将那些所谓的碎片时间集中。现在,人们在流行着一个新名词:“碎片化时间”。许多学习的APP都在提倡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但实际而言,真的存在这种所谓的碎片化时间吗?还是,其实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使自己变得“充实”?刷新浪,刷朋友圈,点赞,收藏,我们其实获得了什么?试着去回想,有多少你点过的赞,有多少你收藏过的文章,你还记得?昨天,某某人说过了什么?前天,某某又分享了什么文章?再往前,某某又拍了什么照片?你,真的记得吗?

不凑巧,医学上有着一个结论,那便是人类的大脑会清除某些无用的信息。也就是说,上述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了,能说上一两个人,但按照现在多数人微信新浪动辄上百条的信息,全部说完估计也能去《最强大脑》了。

所以,我说的想试试。其实真正想试的,是要“逆潮流”。我想知道,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化时代,我能少使用少接触多少“无用信息”?我说的“无用信息”,其实就是那些娱乐八卦,别人家的孩子,城里人会玩这种的消息。拥有这些东西,除了能让你在朋友面前谈论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外,至少在我看来根本毫无用处,而且很不凑巧我还是个对八卦没兴趣的人。

现在,太多人都在浮躁,而社会也暗涌着一股骚动。我想试着,冷静下来,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至此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些事,无论如何我也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