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写时评了

      今年暑假,高三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给学生布置了蓄谋已久的“时评”作业,规定每周五下午六点前上交班级微信群或我个人邮箱。7月9号放假,7月15号,这是第一个周五,共收到文章26篇。内容涉及到的热点事件有章莹颖被杀案、保姆纵火案、香港回归20周年庆、徐前凯救人失腿、乐视案、国乒罢赛事件、精准扶贫、教育问题、暴走被撞等社会热点事件。学生们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看了南周的,但在写时评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不说问题,说一下怎么写时评吧。

      写作,不是简单地码字,它是思想的外化行为,是思维方式的展现,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跃然纸上的思考。作品能不能打动人,要看有无价值的内容。写时评时用到以下五种思维方式的某一种或几种,也许你能写出精彩的时评。

      1、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待新闻事件。

      我们看问题,因为利益关联和知识所限,常常习惯于只看问题的某一面,偏好于片面评价,做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判断。

      但懂人性的人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简单的好坏论可以涵盖的,所谓的好人,也有暗黑的一面,坏人也不是尽坏,每个人物内部都有冲突,都有好有坏有真有假。

      人之所以总是非黑即白的看待人事物,是因为惰性,毕竟将事情简单化可以省很多事。

      但写作者要高于读者,就必须要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判断。

      比如有篇文章《体贴“穷人的无奈之恶”是一种善》,遵循的就是辩证思维,占道经营之类的行为是一种恶,但这是出于生存压力的无奈。如果政府能够体贴这种恶,体贴他们的无奈,在治理当中有意地忽略穷人的这种无奈之恶,也算得上是一种善心。

        这个世界是多维的立体的,而不是纸面的平面的,作为写作者,我们需要摈弃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

      2、联系思维:有关联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在热点写作中最常用的应该就是联系思维了。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关,但有些事情是有共性的,一旦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就可以揭露出某种道理和价值。

        举个例子,针对舆论沸扬的白百何出轨事件,有些作者将白百何出轨和以前的陈思成出轨、马蓉出轨联系起来,比较这三者出轨后的大众舆论导向。

        比较发现:社会对于女人出轨,基本上都是零容忍,舆论单极化。但对于男人出轨,舆论分化,有批判,有理解,有同情。有些为男人辩解的文章赢得很多男性同胞的赞同,找出很多理由,如“男人天生就是不专业的”“男人在外诱惑大”“只是肉体出轨,精神还是专一的”。

      通过将这几件毫无关联的出轨事件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社会对男人和女人的包容度是双标的,男人出轨可以获得更多原谅和理解,而大众对于女人,是有感情洁癖的,是不容许任何背叛的。这本就是一种不平等。

      联系思维对我们写作非常有益,但也是需要我们广泛关注时事,扩大知识面,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较大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才能信手拈来。

      3、发现思维: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热点。

      与其追热点,不如通过自己锐利的观察,去发现热点、制造热点,这是很高的层次。

        比如作者在一次交罚款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公众从未关注过的问题,行政规章中的一个小秘密:政府部门要求老百姓履行某个义务,一般都是用“天”,而政府要向老百姓履行某种义务时,用的都是“工作日”。15个工作日,就是三周,折算成天数就是21天。而15天,就只有两周了,一般只有10个工作日。

      “天”和“工作日”的差别就是官民不平等最隐秘也是最形象的体现。所以当作者把这个发现写出来之后,就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这是读者从未关注过的真相。

      再比如之前有个宝爸写了一篇文章《每个陪睡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一度成为朋友争相转发的热文。陪睡虽然每一个家庭都再熟悉不过,因为太理所当然,所以从未引起注意,这篇文章发现了这个角度,从陪睡的细节和辛苦中,彰显母爱伟大,更倡导更多男人为妻子多分担一点带孩子的责任。

      这个作者很聪明,掌握发现思维的精髓,用极具共鸣但从未有过观点,活生生地制造出一个热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社会现象有深入的观察,带着思考和问题,当你的发现思维用到极致,你就是热点的风向标,是热点的起源,文章还能不火不热吗?

      4、逆向思维:你说什么对,我偏说错;你写这个角度,那我一定写那个角度。

      常态思维,即正向思维,是指既定的常情常理常识。如果写作者也是这样,就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也很难吸引大众。

      逆向思维呢,就是告诉我们要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想到别人从未想到,或者想到了却说表达不出的。

        有这么一个段子:大爷挑了三个西红柿放在秤盘上,摊主说:“一斤半,三块七。”大爷说:“我就做个汤,用不着这么多。”说完就去掉了最大的那个西红柿,摊主迅速又瞧了一眼秤:“一斤二两,三块”,我实在看不过去,想提醒大爷注意摊主的称,只见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就走了。我们之所以会有种恍然大悟或者忍不住想为这个大爷点赞,是因为大爷的思维和常人不同,这个就是逆向思维,能出其不意,始料不及,让你的观点鹤立鸡群。

        5、跳跃思维:走出新闻报道预设的观点,找到新的评说角度。

        在内容创业的时代,很多文章都是千篇一律,主题同质化,但大家都不喜欢老生常谈的东西,如要吸引眼球,要有思维上的跳跃,而不是用常态的线性思维去写。

          2007年河南的《大河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大意是济源市经过九年的努力,于06年挂上了“国家卫生城市”招牌,但就在挂牌一年之后,该市的卫生面貌迅速的恶化,脏乱差反弹严重,该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称自己对于这种脏乱差反弹的情况要负责任,就向全市人民道歉,然后当场拿出了一千元以示自罚。《大河报》的报道是以正面新闻来报道的,凸显了市长和市委书记对问题的反省和自责。

      但有位作者不仅没被记者牵着鼻子走,而选择了跳跃思维,转而质疑这种官员自罚的行为,写了一篇文章《“自罚”不是道德自觉而是一种特权》,引发广泛认同。文章大意是为官的出了问题,可以自罚,但普通人却没有这个权利。比如你偷了邻居的东西,警察抓你时,你不能说“我自罚关在家里三天”,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影响了交通,也不能说“我自罚多少钱”。所以很多人是没有自罚的资格的,市长和市委书记的自罚行为,是一种特权。

        这就是思维的一种跳跃,由此找到了一个新鲜的、有认知价值的批评角度。


        评论写作中要警惕的思维:1、刻板思维:不套用经验,不先入为主,就事论事;2、愤青思维:缺乏理智,只是为了骂人而骂人;3、极端思维: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不能理性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写作时思维是开放的,没有定法,更不要设条条框框。思维要处于活跃状态,要想常人之未想,看到一般人的思维和理性未及之处,这样才能达到“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的效果,最起码会让人眼前一亮。

            期待22班人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了这篇文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写时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