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读书人那些事(3)

黄传修

“椿树王,楸树王,这个长高,这个长长。”这个儿谣谁唱的?我们村黄家忠、黄家厚的父亲,为什么被村人传唱呢?因为他兄弟两个小时候,父亲哄孩子,一边拍着,一边唱,希望他俩长高长长,可是事与愿违,成年后,兄弟俩既不高也不长,都1.6米上下,因此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笑资。

哥哥黄家忠先不说,说一说弟弟黄家厚,就那么丁点村子,一家的事也是全村的事,尤其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也鲜有调剂生活的东西。

听大人说,黄家厚是正儿八经沂水师范毕业的,我们村还有黄传农、黄宜安。

沂水师范历史悠久,办学正规,他们几个毛笔字写的很棒,打算盘一流,二胡笛子也会拉与吹,还会识谱唱歌。相比今天的师范教育,除了文化科目学习,在基本功方面似乎欠缺厉害,不符合教育之道。

小时候,不了解实情,为什么只有黄宜安继续当老师,其他二人都回家当了农民。人们讲述,黄家厚在黄山镇上坪村教小学,离家远住在学校,于是和村里的姑娘谈恋爱,也就是他现在媳妇。不知真实事情如何,反正领着媳妇回家,不再当老师了。

人们都笑话他,不务正业,天天搞对象,学也不教了,饭碗也不要了,实在可惜。听说领着老婆回家后,他爹哭着揍着让他再去教学,就是没去,后来就不了了之。养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普普通通农民,没有多大成就。

黄家厚家住村东北角,学校后面,了解相对不多。黄传农和我家离得比较近,二儿子和我一般大,经常去他家玩。当时在二生产队当会计,算盘打的非常棒,他自负的说,只一遍,保证不会错,下象棋也很厉害,最大缺点脾气暴躁,丁点事就和别人翻脸,人缘不好,六十岁左右就去世了。当时别人对我说,“你二哥当过老师”,我很吃惊,心想当老师怎么现在下庄户,原来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在学校里吃不上饭,饿的跑回家。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傻子,比我大两岁快五十了,现在还需他老娘照顾,其他两个也在家务农。

有的人为了老婆跑回家,也有的人为了肚子不挨饿跑回家,也许当时当老师并不比农民强,也是挣工分,所以不当了也不后悔。

当时不后悔,等到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黄宜安据说当时也饿的跑回家,可是他父亲给他做工作,连揍带骂,必须回去继续教学。流传一句话“别人饿不死,我们也饿不死。即使饿死,哪里死都一样”。哎,有眼光,经历过大事的就是不一样。因为他当过村长,黄宜全就是他四儿子。

我小的时候,黄宜安就退休了,也许是因心脏病内退,兜里装着速效救心丸,很清秀文弱的样。我父亲是木匠,盖房子打家具时,我跟着玩,他没事情,也在旁边看热闹,经常问我学习情况,鼓励我好好学习。也许是爱屋及乌,自己教学知道知识重要,也希望周围人读书有所出息,其实这也是教书人的使命。

当时他儿子在石门水库上班,临时工,日子很清贫,别人都说,他四叔沂南县当官,怎么还不提拔一下。他对别人说:“我弟弟当官是他的事,不能给他添麻烦。对他影响不好,每个人需要自己努力。”再后来转为正式工,普普通通的职工,并没有因为他四叔当县委书记而升官发财,我们村里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他女儿是赤脚医生,会打针,当时在我们村卫生所。长得好看,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皙,说话细声小气的,记得有一次,到我家给我奶奶打针,很有礼貌,做事也很细致。

中午放学,我们有时跑到卫生室玩,买宝塔糖蛔虫药,她很热情。如果黄家衡在那里时,我们是不敢去的,那个人很凶很吓人的。后来去了沂水师范附小当校医,找了个对象王金明,曾是沂水县计生委主任,我有事情还找他帮过忙,再后来升职临沂市计生委主任,她也随着来到临沂,在临沂二中医务室上班。黄宜安的孙子外甥都考上大学,比较有成就。

黄家厚、黄传农、黄宜安,三个人都是沂水师范毕业的,也都教过学,可是因为不一样的选择,短短几十年过后,他们自己及后人发生了巨大的差异,而且差距也许会越来越大,这也许是他们想象不到的。

稻盛和夫说:“心不唤物,物不至。”其实是说人生随着人心态的变化而变化,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转机。也就是说,人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即使有机会,还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人生归根结底由自己创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村读书人那些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