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理解媒介》笔记58 青春期过去并不躁动不安

原文:奥森·威尔斯名噪一时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就是广播听觉形象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性质的一个简明例证。

这是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广播电台播出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结果引起了民众极大的恐慌。这是听觉的力量。在广播上,听到一个美妙的声音,会去想象说话人的形象。听觉带来画面感。

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特意听了《张震讲故事》,当中句式特别有意思,主要就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对话。另一类就是人物动作描写,行动句或陈述句:谁干什么——她的脸抽搐了一下。几句话听下来,就进入了一个世界。


原文:这并不是说,电台在播放他(希特勒)的讲话时,把他的思想非常有效地传达给了德国人民。他的思想是无关紧要的。电台给人提供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电子内爆的经验,这就使重视文字的西方文明的整个方向和意义逆转过来。

电子内爆,是信息通过光速传播后出现的现象。一下子,全人类获得相同的经验,就好像每个人都是大脑的神经元,转瞬之间完成了信息的传递,以至于出现了地球村,村子中的一个人喊一嗓子,全村人都听到了。

与广播相比,书籍的信息传播速度就慢了很多。


原文:借助书面文化完成内在生活的心理转化,使之走向分割的视觉倾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起飞”。

现代经济起飞依靠的是分工合作,每个人只负责产品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结果反而提高了效率。但是通过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我们可以看到专门化对人的戕害。如何减少这样的伤害?通过书面文化对心理的转化。

书面文化培植了极端的个体本位主义。每一本书是独立的世界。虽然世界上会有人与我读着相同的书,但是我即便知道,也无从感知。买一本书,跟听一首歌的心理感受完全是不同。买一本书有拥有感,听一首歌或者听广播却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原文:它(广播)复兴的是深刻的部落关系、血亲网络的古老经验。

广播在有的时候就是村口的大喇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报······全村人都被笼罩在同一信息下。

在整本《理解媒介》中,部落这一概念反复提到。内向与个体本位的个性在部落生活估计很难,因为部落是什么都要卷入,什么信息无论与你是否直接相关,都会主动来到你的面前。谁家发生了什么,都会很快传遍了全部落。部落是不容纳自处的。

感谢城市。


原文:人的一切技术延伸必然是麻木的、阈下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承受这种延伸给我们施加的压力。

这一句话是第四篇《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的内容了。试着摘抄其中的内容来理解。

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适的器官、感觉或机能,借以保护自己。

比如重重摔倒之后,伤口其实一开始不会那么疼,麻木了。这是中枢神经的自我保护。

以腿脚的延伸:轮子为例,文字与货币媒介加快交换过程、形成新的负担、造成压力,这就构成腿脚需要延伸为轮子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从人身上“截除”脚的功能的直接原因。反过来,轮子作为应付加重负担的对抗手段,通过其分离或隔离出来的功能,就产生了放大的效应,引起了腿脚行走时没有的强度。于是,唯有借助麻木和堵塞感知通道,神经系统才能承受这种运动的强度。

所以有警句: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


原文: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只有言语能力能与之匹敌。

言语是中枢神经系统唯一的发声器官。只有言语才能和广播合拍。


原文:欧洲过去不存在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它只有过青少年应有监护人陪伴这种现象。

要不追溯历史,我们大概很难相信,在古代没有童年这么一个概念,就是童年时期孩子不应该接触成年人的世界。过去孩子十二三岁就结婚啦。红楼梦写的是十二三四岁年纪的事情,现在读有感觉他们是小孩吗?

同样的,青春期的躁动不安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父母提供不了青春期的世界。收音机给了青少年以静居独处的机会,又提供了共同天地里的部落纽带。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身边的世界很无奈。躁动了。


原文:耳朵没有宽容性,它是封闭的、排他性的;眼睛却是开放的、中性的、富有联想的。

眼睛是开放的,同时可以容纳不同的内容,目力所至,都是内容。耳朵确实,虽然同时会听到不同声音,但只有你注意到的,才会听进去。

明天继续《广播电台:部落鼓》。

#短毛猫书房#《理解媒介》笔记58 青春期过去并不躁动不安_第1张图片
《理解媒介》封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毛猫书房#《理解媒介》笔记58 青春期过去并不躁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