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做一点不会死?是不是说我们在单位要少做事,甚至偷工减料?当然不是,这本《少做一点不会死》的书主要是针对个人的时间管理而言的,通过“少做”更好地达到专注,从而提高时间效率。
我烧菜很慢,为了加快速度,我就一边在锅里面炒菜,一边洗菜和切菜,但结果不但没有缩短炒菜的时间,而且还常常出现菜烧糊了或者没洗干净的情况。
爱人的两个姐姐都喜欢把菜全部洗好切好,才开始烧,她们都比我做得更快更好,好我就不敢说了,但我一直不明白,我运用了统筹学原理,同时做两件事,为什么还是不快呢?
读了这本《少做一点不会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同时做两件事并不一定能提高效率。
因为它虽然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做不同的事要在不同思维之间切换,而且同时处理两件事,心里充满压力容易出现失误。
在时间管理方面,虽然初中时就听班主任讲过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特意去县城书店买了那时还很少见到的中学生学习效率手册,在上面填写自己的计划什么的,但是效果也并不好。
虽然那时成绩好,但总是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完,而且因为计划老是完不成,总觉得像欠了债似的,有负疚感,后来干脆放弃了订计划的习惯。
近年来又重新拾起了这个习惯,但还是会面对这种问题,想到没完成的事情常让我感到挫败和焦虑。
本书作者里奥.巴伯塔原先也是如此,日程爆满,背负巨大压力,而且负债累累,感觉什么事都做不好。
他运用书中介绍的原则方法,使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通过“少做”达到了实现更多目标的目的,完成了许多以前想做却总觉得没时间做,或者不可能做成的事情。
比如戒烟,运动,健康饮食,早起,清理杂物,还债,创业,出书等等。
他创立的 “禅习惯”博客,不到一年就跻身世界50强,每月点击量超过200万。他自己也被人称为世界顶尖的高效专家和“全球时间管理术第一人”。
本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POWER OF LESS”,直译为“少的力量”,本书主要传达的就是这个“少即是多”的理念。
围绕着这个核心理念,阐述了简单高效的6大指导原则,在每个原则中都提供了实用建议,并对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6条原则进行了具体论述。
这六大原则分别为:自我设限,抓住重点,化繁为简,集中精力,养成习惯,小处着手。简单来说,就是三个词:少做,专注,高效。
少做:选择比速度更重要
“少做” 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所谓“少做”,也就是简化,可以看成是极简法则在时间管理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要做的事情,二是降低要做事情的难度。
减少要做的事情可分为减少信息和减少目标两大类。
这对于处在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中的我们来说,尤其重要。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很困难,现在的我们每个人只要有部手机,就能拥有海量信息。
这是幸事但也可能是灾难,盲目接收,就有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当中,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我们不需要的信息中。
对此我们要对自己说“少看一点不会死”,自我设限,限制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数量,比如控制看手机的时间和不必要的上网时光。
对此我深有体会,手机微信对我干扰很大,虽然很早就关了静音,但仍会经常不由自主地去看手机,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
时间就在低头看手机中悄然流逝,很多真正想做要做的事也因此一再拖延。现在做了一些自我限制,有点效果,还需加强。
有“华人英语教父”之称的赖世雄在讲授英语学习方法时特别强调“少即是多”。
他在开始学英语时并不贪多,而是每天都只反复背诵一个句子或一小段对话,一个音标反复练习熟练后才学习下一个音标。
这就是减少目标的做法,每次只完成一个目标,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书中举了两个记者的例子,一个记者每周写几十篇稿子,但每篇质量都不高,很少有人关注。
另个记者每周只写一篇稿子,但花大力气精心选题、深入调研,认真撰写,写出的文章质量高,广受好评。
每次只培养一个习惯让习惯培养不再困难,每次只清理一个抽屉也让清理家居环境变得轻松。
减少目标的关键就是对我们要做的事情进行审视和选择,减去不重要的事情。
选择得当,可以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只求多做事的话,就有可能把时间浪费在许多不必要的事情上。
作者在引言中就指出“一切都可以归结为选择”。
“少做”的前提就是做好选择。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要做想做的事情,提高速度固然重要,选择更重要。
如何选择?一是抓住重点,二是舍弃其他。
如何抓重点就要看它与你的价值观、目标及你的热爱、需要等有何关系,选择能带来最大和最长远回报的事情。
我想到自己为什么订计划总是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
大约就是因为想做的事太多,关注的目标太多所致,从现在开始要抓住重点,舍弃其他,让自己轻装上阵!
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向他询问夺冠秘诀时,他两次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凭借智慧战胜对手!
人们一直对此迷惑不解,十年后,这个谜底才在他的自传中被揭开:每次比赛前他都会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察看一遍,并把路上的明显标志按顺序画出来,比如银行,大树,红房子等等。
比赛一开始,他就全力以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后又以同样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就这样他轻松跑完了全程。
他说以前不懂这个,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的终点处,结果他跑到十几公里处就觉得疲惫不堪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化目标的范例,山田本一把比赛全部路程的大目标分解成了若干个小目标,然后逐个实现,最终顺利实现大目标。
相比40多公里的遥远路程来说,这些小目标大大降低了整个比赛的难度,他把一个困难的大目标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小目标。
赖世雄强调的“少即是多”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反复背诵一个句子和一段对话,其实就是把学习英语的大目标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目标。
其实愚公移山的故事也说明了这点,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目标,分解到每代每个人每天也并非太困难。
这就是“少做”的第二个内容,降低要做事情的难度。
具体做法就是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让困难的大目标变成简单的小目标,从简单的小目标做起。
作者建议,如果你想要早起可以开始先提前 15分钟,再慢慢提早一两个小时,培养锻炼习惯也可以先锻炼几分钟,十几分钟,再慢慢过渡到半个小时乃至一个小时。
专注:减少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少做”,当然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少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达到专注的状态。
你看分散的阳光,在放大镜的聚焦作用下可以引起燃烧,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等体现坚持不懈的行为,也都与专注有关。
如果没有专注,水滴今天滴这里明天滴那里,那么坚持再长久,都不可能把石头滴穿。
专注的力量想必大家都明白,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专注呢?除了生理原因,对于现代社会的成年人来说,关注的信息和目标太多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少做”可以说是提高专注力的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专注则是减少焦虑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网络时代我们更习惯了同时处理多项事务,但这其实对我们的专注力是有损害的,还会增加我们的焦虑。
俗话说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贪婪或嫉妒之心,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缺少专注力的表现。
这样的人做事情往往心不在焉,因为他们总想着下一件事,而无法专心于眼前的事物。就如一行禅师所说的,他们洗碗时就想着待会要喝茶,洗碗对他们而言就成了不得不做的烦心事。
接下来是喝茶可能还好些,如果接下来是一堆目标任务,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很焦虑,他们既无法做好眼前的事情,又对未来的事情充满焦虑。
要摆脱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在当下。
而“少做”能让我们专注于少量事物,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让我们活在当下,从而减少我们的焦虑,享受做事情的过程。
正如一行禅师所说
“洗碗的时候就只专注于洗碗。专注于水流和碗的温度、触感,仔细地洗干净。此时我与碗、水流同在。”
你看,如果我们专注于当下,那么洗碗也可以变成一种美妙的禅修。
高效:少即是多,慢就是快
现代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大家说到提高效率,一般都会想到要在有限时间内做更多事情,
巴伯塔却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观点,他认为高效的秘诀不在于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他自己就通过“少做”,做成了许多以前没做成的事。
巴伯塔强调“少即是多,慢就是快”,因为“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赖世雄老师强调的英语学习方法也是如此,他反复背诵一句话或一小段对话,看起来很慢,每天做得很少,但效果却很好。
“少做”之所以能取得高效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少做”让我们更好地达到了专注状态。
专注不仅可以减少我们的焦虑,更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
我小时候喜欢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收音机,那时候仗着成绩好,似乎没什么影响。
但其实对我的专注力是有所损害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表现,当时作业中时常出现的粗心大意问题大概也与此有关。
边做饭边说话会影响我的做饭速度,做家务时听书如果听小说好些,听其他的则常会漏掉重要部分。
当然如果乘车、走路时听书基本没影响,一边烧开水一边洗茶杯也显然是可以的,每次只做一件事并不是绝对的。
高效的终极秘诀就是专注,而“少做”就是帮我们进入专注状态的好方法。
前面说的两位记者,一位一周写很多篇文章,但是质量都不高,另一位虽然一周只写一篇,数量少,但是质量高,反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很好地就印证了“少即是多,慢就是快”的道理。
虽然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个人的时间管理,其实对单位团体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的企业看到什么赚钱都去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更不用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了。
通过“抓住重点,舍弃其它”的方法,减少要做的事,降低要做事情的难度,使个人或者团体更好地达到专注的状态,从而提升效率,做成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少做一点不会死,说得真是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