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也能满足自己内心

如今有中产阶级收入的大有人在,他们会把部分收入用于自己兴趣爱好。有的购藏奢侈品,有的往网游里大把充钱。更有钱的甚至玩上了海天盛宴。我并不是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他们只不过满足了人格心理学提出的〈本我〉的享乐特性而已。我朋友小米,他收入还可以,每天都往游戏里充200元钱,可他并没有感觉存在感爆棚,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玩游戏的人在内心都有种孤独感。我建议他,如果每天200元去资助个或数个山区贫困孩子的话,那样存在感将会爆棚。以后看到他们有出息了,你会很有成就感的。

我们可以不去想被我们资助的这些孩子将来会怎么怎么样,单说我们自身的感受。当我们好事做多了,真的会让我们变快乐,由内而外的快乐。让我们快乐的原因我简单的说几点;

1存在感,因自己的善举觉得这个世界是真的需要自己的存在。付出比索取更让人有存在感。朋友小释问我,人赚很多钱是为了自己去花吗?我顿了顿没回答。他说;其实不是,至少对我而言不是,有时候我喜欢做一些看似投入产出比为负的事情,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比如,放弃与客户洽谈的机会,给爸妈买了东西,回家陪他们吃饭,是爸妈更幸福吗?不对,是自己更幸福,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出息了,又孝顺,自然心里很满足,但是我觉得,看着他们微笑的表情,自己的心里比他们更满足,更欣慰。

2我们的行为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即使你资助的事不被周围的任何人知道,心里也是为自己骄傲的。

3被需要感,我朋友小梁,就深知这种感觉的重要性。他说;被需要,才有价值,如果不被需要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以前女友经常叫我半夜三更的去给她下楼买宵夜,有时候甚至很冷,但是我却是很乐意,至少证明我对她而言,很值得需要,很值得依赖,当有一天,她不再叫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反而我觉得心里发慌,因为,我的存在感在弱化,在慢慢消失,等消失殆尽的时候,就分手了。这种被需要感是一种存在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吧!

也许有人会说,我可没有200元一天的闲钱啊,如果有还得交房贷车贷。能挤出来的也只是杯水车薪。但你可不要小看这杯水,也别用你的消费观来衡量他们。你的一杯星巴克,够他们一周或几周的生活费,你周末去一次娱乐场所的费用,够他们一月或数月的生活费。{以上标准不概括所有地域。}所以我建议,你可以趁着某个节假日,去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看看,去感受一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去了解孩子们经济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你能跟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沟通,你语音上的鼓励更能促进孩子们的上进心、甚至会以你为榜样。此后如果你有时间清保持一定频率上的联系。我之所以建议你去实地感受,并非不信任慈善机构。而是自身去感受会让你有参与感,从而对此事更上心。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内心的满足。

去资助我也不提倡,伟大到做好事不留名,虽然我们不需要他们的任何形式的回报。但是我们渴望接纳的就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只要听到孩子们说一句,谢谢,我会努力的。这就足以了。

有人是不是觉得我贪图虚荣?但我觉得这是荣誉。那么请搞清楚虚荣跟荣誉的定义;虚荣是利己,自己给自己带上桂冠。荣誉是为人,而后由他人赋予你。如果还认为这是虚荣,我倒希望这样的虚荣越多越好。

资助那些孩子就像是自己发现了一珠不知名的植物,我们只是时不时的给它浇了杯水,就是因为这杯水,使它弥补了生长在水分不足的泥土里的遗憾,也是因为有了这杯水,使它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里有了生存的勇气和力量。随着时间的灌溉,它长出了盎然的枝叶,长期以往,终能开花。它的艳丽和芬芳带来的惊喜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如果有幸我们还能见证这珠当年不知名的植物长成参天大树,能给需要它的人遮风挡雨,避阴纳凉。我们幸福感也是翻倍的增加。这种幸福感不管是享乐主义的本我人格还是道德规范的超我人格都所需要的。其实我们都拥有一种化平庸为神奇的力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创造更多奇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帮助他人,也能满足自己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