㔶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 㔶 ”[kam2](也作 篢)很明顯是口語中:器蓋,覆蓋、掩埋。這个掩蓋之意與閩南其他地區的網友交流過基本相同,相對多用於不挖坑的掩埋,和“埋”[tai5]使用上有所差別。

㔶_第2张图片
鼎㔶
㔶_第3张图片

我處口語中“㔶面”覆蓋於死者面部的白布,有帶繫於後腦勺。較早問這个的名稱時,長輩還說小孩子問那麼多幹什麼;其實好的壞的,紅的白的大人都應去傳教。這個“㔶”有註“覆頭”之意;“覆頭”古時丧喪俗,人死後即以衣覆蓋頭;我處“㔶面”不有所相似? 

唐王梵志《父母怜男女》诗: 「父母憐男女,保愛掌中珠。一死手遮面,將衣即覆頭。」

㔶_第4张图片
《康熙字典》截屏

㔶_第5张图片
《漢語大字典》截屏

[kam2]在閩臺口語中也是盛器,如“kam2仔”、“kam2胡”;但“kam2胡”在東山也是做為大柴鍋蓋來用,如蒸年糕、蒸粿時用就比平的鍋蓋“鼎㔶”好用,因為有弧度,空間上好。

㔶_第6张图片
㔶仔
㔶_第7张图片
㔶胡

圖片中“kam2仔”看上去也許感覺像簸箕,看不出弧度,實際上是弧形底部密實的淺圓筐。

㔶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kam2胡”是多面手,是盛器,是器蓋,更鳥的是我處也是盛嬰兒的寢具 綜上看“kam2胡”、“kam2仔”的[kam2],我認為也是“㔶”字;“㔶”箱類,算是盛器吧?為何不能變閩南語中的淺筐盛器?

“㔶胡”后字的[ou5/oo5],做為盛器有記“瑚、鍸、胡”,閩臺中些許地勢低窪也稱[oo5],所以我對凹、窪之意的[ou5/oo5]記為“胡”。
“㔶”或作“篢”,我個人認為“㔶”也較正些,也可輸入、顯示。

㔶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鼎~(大柴鍋蓋、大炒鍋蓋)   

※用沙~。(用沙覆蓋、掩埋。) 

※山崩去,予~底勢。(山崩了,被掩埋在下面。) 

※~面(覆蓋死者面部的白巾。) 

※~胡(較大的密實弧底淺圓筐,也可為盛器、嬰兒寢具。) 

※~仔(較小的密底淺圓筐。) 



***藍色字為音頻鏈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