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手熟尔”等等

1)9大于180

我就诊要去的YX,距丰台路口2.6公里,在北大地附近。从丰台路口驱车前往YX约9分钟。

搭朋友车,9:20从燕山出发,一路畅通,10:10,拐进西四环!从西四环向北大地,到达YX,用不了9分钟。

然而不到9分钟的路程,却用了我三个小时。

到了丽泽桥,才明白没从西四环“绕出去”。西三环、南三环、京开、南四环……期间导航仪也迷路了。11:30,朋友的约会点到了。陌生环境,余下的行程,备受“腰疾折腾”的我,必须靠自己!

打的,无车!乘地铁,徒步遥远;坐公交,哪站下车?总之,塞车加绕行,12点多,总算到了北大地。“YX?”宅急送小伙儿,“向北到红绿灯,右拐,走进去就是。”其实于问路处奔东,直通YX。

错失了上午的专家医生与“多选”,下午只有“唯一”!

9分钟完成的路程,耗去三个多小时,良机尽失,原因?路不熟,不细心,导航等各种不给力……

2)业基于校

聪明勤勉、善于学习、归纳的M,其本科所在大学与其供职单位有“学研”合作关系,常联袂共同研发课题。M的毕业论文,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在研究所完成的,论文的内容即是学研课题的相关。毕业后她顺利成了“研员”,在其论文基础上,深入研发。

与同年参加工作、初来乍到的同仁们相比,M的优势格外明显,她等于“早一年入职”。在新职工、新职场“双向陌生”阶段,M已经“起跑”并汇入了科研主流。加上M勇于承担,科研重任,总往前冲,冲在前面,善于思考,人又勤奋,不但“出镜率”高,活儿也干得漂亮。技术水平、综合能力攀升,越练越精,越来越被器重,领导赏识,同行首肯,成绩、成果、荣誉“成堆” 。

个人与单位,谁给谁机会?谁带动谁?谁成就谁?互动!双赢!

S博士理论水平高,逻辑思维缜密,近似于工作狂;实验不惜力气,准备周密细致,工作有板有眼。聚合实验一气呵成,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常有人主动请缨,主动“申请”,愿意跟着S干。

S刚入职,便介入了重大科研项目,瞬间便显示出了其中流砥柱的作用。“大胆纠偏”,硬把走偏方向的关键课题,“死拉硬拽”扳正了。在该项目工业化试验中,他的满腹经纶、胸有成竹,沉着稳健,一举成为“定心丸”,技术核心。

S硕士、博士期间,已进入在研领域,其中的“四处碰壁”乃至“鼻青脸肿”,已结痂康平。新的问题往往在其早期形成的缜密而深邃的科研习惯里,在他厚积的知识宝库中,剥丝抽茧,迎刃而解。

 ​3)但手熟尔等等

M、S之所以能在众人中脱颖,得益于他们的“180分钟”,在学生论文时“完成”,工作延续论文,乘势科研,轻车熟路。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作为主角的学生是完全主动的,一切都为“自己”,为了前程,不会偷懒,不会攀比“劳动量”,寒窗理论之于动手实践,思考升华,笔端成文,琼脂于心。科研活动中,再运用内化于心的知识,自然收放自如。或许用不了9分钟呢。

其三,M、S职业生涯乘势起步,见解独到,善于解决“专业问题”,势必得到更多机会,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科研心情好,又能主动“再加油”、“再充电”,本来就突出……。

而与M、S一同入职的“非M、S”们,立于“全新”,有可能因所遇环境等因素,因 “耗时180分钟”而错失良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但手熟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