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二,贾府上下热闹非凡。因为这一天,是王熙凤的生日。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当家人,有地位有身份,正是当红人物,受老祖宗贾母的宠爱。这样的人物过生日免不了庆贺,于是贾母提出凑份子的主意,大家一起出钱办party,为王熙凤置办酒席,请戏班来唱戏。好一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开开心心,可不是我们小家子能比得上的。
几乎在所有人吃酒玩乐巴结王熙凤的时候,唯独不见宝玉一人。
这么重要的家宴,宝玉不在,老太太贾母知道了也极不开心。到底宝玉跑到哪里去了?
那天天一亮,他一身纯素衣裳,只带着书童焙茗,从角门偷偷溜出去,一句话也不说,上了马就向外急奔。焙茗摸不着头脑,小少爷搞什么啊?其实宝玉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只要个冷清清的地方好。
到了郊外,宝玉又是问散香,又要香炉,原来他是要去祭奠什么人,他要避开世俗热闹,在孤独冷清的地方祭奠一个心中难忘的人。
主仆二人又催马前行到了水仙庵,宝玉借了香炉,来止水台边,焚香祭拜,简单到没有语言,只是流泪。原来这就是宝玉的“私心事”,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已知晓,他祭拜的是含辱投井而死的金钏儿。九月初二,也是金钏儿的生日。
金钏儿,王夫人身边的丫鬟,年纪轻轻,天真烂漫。这个女孩几乎还没来得及展现她青春的光彩,就匆匆离世,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金钏儿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她受到了贾府中对丫头最严厉的惩罚——撵出去。也许你还搞不懂,这算什么理由。在贾府,金钏儿是家生子,被赶出去,如同绝了活路,如何活计,还得倍受冷言冷语的羞辱。
那么金钏儿犯了什么错,落得如此遭遇?得从头说起。
某个夏日午后,宝玉无所事事,溜达溜达着就到了老妈王夫人的房内。王夫人在午睡,丫头们在打盹儿,金钏儿也迷糊着眼。宝玉进前来摘金钏儿的耳坠子,趁老妈睡了,还做出了举止亲昵的动作——拉手手、喂“润喉糖”,金钏儿不理会,他就说要讨她到自己房里去。
金钏儿睁开眼,说了句无关痛痒的话:“你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俗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告诉你个巧方儿:你往东小院儿里拿环哥儿和彩云去。”这里的“巧方儿”是说贾环和彩云有私情。
可就是这样一段看似不经意的玩笑话,却激怒了似睡非睡的王夫人(所以,不要试图在父母面前搞猫腻,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心思)。王夫人翻身起来,一巴掌打在金钏儿脸上,骂道:“下作小娼妇儿!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随即就要将之撵出去。
王夫人何以发如此大火?也许是“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一句隐含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却正中王夫人的软肋。作为正室的原配夫人,她心里始终在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她最恨的就是主子和奴婢勾搭,她将此看作是无耻之事,她恨铁不成钢,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宝玉能远离这些,可偏偏儿子不争气,与丫头厮混在一起。于是作为母亲,自然而然地发泄,不幸的是金钏儿成了那个出气筒。
而宝玉呢?早就溜之大吉了,没有挺身而出勇敢担当,在老妈面前,他也很害怕。
总之,这一波打骂撵,彻底伤害了这个忠心耿耿的小丫头的尊严。在当时的社会压力之下,金钏儿自然被认为是勾引少爷的狐狸精,伤风败俗的女人,定然是遭人白眼、羞辱、冷言冷语,外界的流言蜚语岂能一一避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岂能对此无动于衷、坦然面对。
就这样,性情刚烈的金钏儿选择了死亡,忿忿的投井而去。
金钏儿的死又换来了什么?
第一,王夫人的悔意。王夫人得知其死之后,内心很不安,她后悔了。
第二,一些微薄的赏赐。王夫人给了金钏儿母亲五十两银子和两件新衣裳,以表达自己的不安和恩惠,后来,又给了她妹妹双份月钱。
第三,别人的哀叹惋惜。无论是袭人还是老婆子还是得知此事的其他人,不免感叹同情和惋惜。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宝玉还惦念着她,在他万万没有出门之理的日子里,在最不应该缺席的时候,他却跑出来为她流泪,认真地祭奠,这才是对她在天之灵的最大安慰。
如此卑微的一个生命,在如此热闹的时候,她的生日没人会记得,没人哀悼,除了两个人,她妹妹玉钏儿和宝玉。宝玉记得这一天,因为一个生命美丽过、受辱过,如今逝去了。因为他自己的错,这个生命陨落了消失了,他应该记得。
在所有人都热闹地为王熙凤庆祝生日的时候,宝玉怀着最深的悲痛独自怀念流泪着。《红楼梦》最大的对比就是这样,繁华热闹与冷清哀伤的对比,让你看到繁华之下的伤痛;最大的悲悯也是这样,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尊重。
不得不承让,宝玉对女孩子的情深义重。当初宝玉抛下她溜走,并且躲避这件事,我还有些生气和厌恶。后来,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也释然了。
假设他当时挡在金钏面前保护,金钏便会被定性为真的狐媚,宝玉更会被贯上不孝的大名,为了一个丫头敢忤逆老娘,如果被好事之人大做文章,后果不堪设想。要是被他老爹知道,处罚也不会轻,后面宝玉在金钏儿死后,悲痛不已,确实因为此事挨了父亲的暴打。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青春的萌动时期,难免有些怯弱。很像我们中学时代身边常发生的,一对情侣在校园拉着手逛,一旦碰到老师熟人,立马分开溜走,生怕被别人看见取笑,谁还没有过青春时的轻浮不懂事。现在看到宝玉如此深情的悼念,竟有些伤心落寞。
宝玉不敢承认去祭拜的事实,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光彩,还有先前的丫鬟勾引少爷的“丑闻”,一个少爷去祭奠一个不太“干净”的丫鬟,还是在王熙凤过生日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传出去,一定会被沦为笑柄,可能还会受到惩罚。
宝玉的这种深情,没人会懂。书童焙茗他不知道宝玉祭奠谁,少爷不说,他也不敢问,他知道的是,这受祭的阴魂一定是个“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看起来在说玩笑话,却极动人。还好宝玉的悲哀有黛玉懂,“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金钏儿,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是一个受尽委屈的丫鬟,一个被青春之火燃尽了生命的可怜人。可悲,可泣,可叹。
一段不了情,暂且撮土为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