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二)改革家商鞅(1)——上位


(一)离开魏国

两千多年前,一个卫国青年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踏上了西行入秦之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青年的西行,引领战国历史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趋势。这名青年当时的名字叫公孙鞅。因为他是卫国宗族的旁支,有着贵族血统,所以也被称为卫鞅。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最擅长的是法家学说。他原来在魏国打工,老板是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让他当相国府的大管家。商鞅理财能力一流,把相国家的财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一直到公叔痤去世。公叔痤临死前,魏惠王前来探病。他一看老头儿快不行了,就想让他推荐一个接班人。魏惠王对公叔痤说:“您老哪天要一不小心归西了,国家大事应该交给谁处理呢?”

公叔痤答:“臣府中的商鞅是一个奇才,您应该把国家大事交给他。”魏惠王听了之后沉默不语,心里在权衡老头儿的判断准不准。公叔痤一看魏惠王不说话,就以为他不想用商鞅,赶紧补充道:“您不想用商鞅,那就干脆把他杀掉,千万不要让他去其他国家。”魏惠王一听,心想:“这什么意思,一会儿让我重用,一会儿又让我杀掉,看来老相国真的是病糊涂了。”于是惠王跟公叔痤又寒暄了几句话后,就离开了。

魏惠王闷闷不乐地离开相府,公叔痤以为他准备去杀掉商鞅,于是赶紧派人找来商鞅,一本正经地把刚才的事儿跟他讲了一遍,然后说:“我建议大王把你杀掉是为国尽忠,我告诉你这件事儿是略尽仁义,你赶紧逃命吧。”听到这话的商鞅心里估计就两个字——呵呵。他对用心良苦的公叔痤说:“您放心,大王既然不肯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想想也是,魏惠王如果相信公叔痤,他就一定会重用商鞅。他要是不相信公叔痤,怎么会去杀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呢?果不其然,魏惠王既没有杀商鞅,也没有重用他。商鞅觉得连相国的推荐都没用,那看来自己在魏国是混不出光明未来了。

 刚好在这个时候,秦孝公招贤纳士的消息传来。于是,商鞅收拾好行囊,踏上西行之路,准备到秦国碰碰运气。商鞅一路风尘仆仆,总算来到了秦国的接待处。此时接待处的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前来投奔之人个个衣冠楚楚,张口闭口都是帝王之道。商鞅看着那帮人,心里头特别蔑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投秦之人大多数是为了争一时长短,为了蝇头小利而来。能做到目光深邃、敢于淡泊名利的没有几个。商鞅不屑于同他们为伍,冷笑几声后扬长而去,没有加入应聘者的行列中。庸才才按部就班,强者都是给别人制定规则的,很显然,商鞅是后者。商鞅的变法主张是限制贵族,扩大王权。如此离经叛道的主意,若是被秦孝公手下那些负责面试的人知道,肯定会把商鞅扫地出门。所以,他必须想个办法,单独见国君。


(二)搞定君上

 商鞅要见秦孝公,这就跟刺客要搞暗杀一样,之前得把目标人物的日常行为和特点搞清楚。他从别人口中得知,秦孝公每次喝酒玩乐时,身边必定有一个伺候的人——景监。景监是个宦官,而宦官的心理一般都不健全,所以想搞定他们不是很容易,但是商鞅成功了。也不知道他究竟用了什么法子,很快就跟景监打得火热。最后,景监答应把他引荐给孝公。商鞅和秦孝公见了好几次面。第一次见面时,商鞅讲帝道,啰里啰唆地说了一大堆,从盘古开天地说起,从伏羲说到炎帝,又从黄帝说到大禹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搞得秦孝公一会儿睡一会儿听,心里烦透了,根本没心思听下去。秦孝公心想:“你跟我这儿上历史课呢?你说的这些事儿对我们秦国有帮助吗?没有,你啰唆个鬼啊!”所以商鞅前脚走,孝公后脚就把景监叫来骂了一顿。

 挨了骂的景监就把孝公的话,毫不含糊地传达给了商鞅,然后把他数落了一番:“没本事你跟我这儿瞎吹什么?差点儿把我也拖下水了!”商鞅赶紧跟景监一通解释,说他昨天晚上没睡好啊,吃饭没吃饱啊什么的,然后又请求景监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还得再见秦孝公。景监也拿不准商鞅到底是个什么人才,干脆死马当活马医。他心想:“万一这小子被主子看中,还能有我的好处,没看中大不了再被骂一顿。”所以五天后,他再次安排秦孝公会见商鞅。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一次商鞅学乖了。他不再跟秦孝公谈三皇五帝,而是讲王道,谈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不知道这次上课时秦孝公有没有打瞌睡,反正下课后,他又逮住景监,把他狠狠地臭骂了一通。回过头来,景监又把商鞅骂了一顿。等到景监骂完了,商鞅又跟他解释:“这两次谈下来,你们家秦孝公是个什么水平我已经摸透了,如果下次再见面,我就知道该说什么了。”后来,还真的有了商鞅和秦孝公的第三次见面。不过,这次见面不是景监安排的,而是几天之后秦孝公主动要求的。估计是秦孝公仔细琢磨了几天后,认为商鞅虽然没有多么了不起,但还是有点意思的,所以希望再面试他一次,看看有没有惊喜。果然,到了第三次会谈时,商鞅谈的内容和前两次的都不一样,他开始讲霸道。他从齐桓公当上齐国国君开始,一直谈到楚庄王进入洛阳,也就是春秋五霸的那些事儿。秦孝公越听越有精神,商鞅越说越激动。就这样,他们俩一宿没睡,一直聊到天亮。直到两个人都困得实在不行了,才各回各家睡觉。送走了商鞅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找来的这个人还真是有水平。”过了不久,秦孝公又想商鞅了,于是再次召见他。商鞅这次讲富国强兵之术。他们这一次的会面,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回,秦孝公也是越听越认真。他还跟商鞅互动,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

为什么秦孝公对伏羲、炎帝、商汤、周文王不感兴趣,而听齐桓、晋文的故事时,却津津有味呢?战国时代,拼的就是一个实力。在这样的时代,所谓的伏羲和周文王那一套,的确不现实。帝道和王道虽然可以获得长久的效益,但是见效太慢。没等你把仁政推广下去,你的国家可能就被灭掉了。如果要推行帝道和王道,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不受威胁的中央王朝做后盾。而这个条件,战国时代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具备。

 所以,在那个时代,孔孟之道流行不起来。孔夫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推广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结果到哪儿都不招人待见,连他自己都说自个儿惶惶如丧家之犬。商鞅把自己最擅长的法家思想,向秦孝公倾囊相授。法家都出了些什么人?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和吴起都是法家。法家一出手,立马就能有。虽然法家不受老百姓欢迎,但却为国家强大提供了一条捷径。所以,商鞅正是秦孝公最需要的人才,而他的主张也正是秦孝公最想干的事儿。这一次火花的对碰,成就了秦朝争霸的开始,也是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的发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笔记》(二)改革家商鞅(1)——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