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才能文艺一辈子

有本事,才能文艺一辈子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宁远微博

很多词被玩坏了。包括同志、小姐,包括文艺。

如果给哪位小姐,啊,不,给哪位美女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估计她会翻个白眼,嘴上不说内心也会暗道:你才文艺,你全家都文艺!

“文艺”曾是个多么美好的词啊。关于文艺,我一时能想到的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少年文艺》,江苏版《少年文艺》是我少年时期的最爱;还有,从前部队的女兵有很多是“文艺兵”……等等。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文艺”的注释是:文学和艺术,有时指表演艺术。

“文艺”被玩坏,成了贬义词,实在是世道变坏所致。而世道变坏,是从嘲笑文艺青年和文艺青年自嘲开始的。这话不是我的原创,好像是某著名媒体杂志所言。因此,男男女女的文艺青年大都很反感“文艺”这个标签,一个文艺女青年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作,装,放任,矫情,不着调,不靠谱,不会过日子……这是病,得治。

坊间给出的治疗方法是:“生个孩子就好了。”

宁远曾是电视台主持人,大学老师,后来辞职做衣服,创立 “远远的阳光房”品牌。是文艺青年喜欢的那种范儿的衣服,纯棉麻桑蚕丝,纯天然,看上去、感觉上去就很温暖,很柔软,很舒服。

刚开始做衣服的时候,人们叫她“文艺青年”。文艺女青年宁远生了孩子,不止一个,生了俩女儿,依然很文艺。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她最新的一本书。似乎有为“文艺”正名的执拗劲儿。在自序中,她写道:我就是个文艺青年,一切可能丰富精神世界的努力我都愿意探寻。

如果没有这种执拗,估计宁远不会离开体制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吧。她现在是著名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也是众多文艺女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女神。她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所推崇和向往。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是宁远的畅销代表作《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进阶版。写平凡的生活中的人、事、物,写明月村的真实生活,一个女性、一个妈妈、一个女儿、一个店主……文艺的宁远有多重身份,她把生命里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文本化处理,有了这本文艺范儿十足的书。

关于“有本事”,通常是这样的场景和语境——叛逆期的少年,不堪父母的唠叨或数落,摔门而出,似要离家出走,脑洞比较大的父母在房门被重重关上的刹那,往往还会补上一句:有本事,你一辈子别回来!

这样的父母有底气。少年还是个“成本中心”,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外面踟蹰半天,还是会乖乖回到家里。

我曾认识一位女文友,是80年代的文学女青年。那时候还不流行“文艺”这个词儿。当年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执意嫁给写诗写得特别好但一穷二白的农村户口的文学青年。崇拜不能当饭吃,写诗也养活不了全家,婚后生活的艰辛令全家苦不堪言,文学男青年抽烟酗酒大男子主义没本事挣钱……后来文学女青年终于无法忍受,还是离开了。

是的,爱情总有一天还是会落实到“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婚姻中总充斥着“穿衣吃饭数钱”这烂俗的小事儿,如果没有本事让自己让家人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更好的生活,再文艺、写再多的诗又有什么用呢?!

说到底,离家出走,需要“有本事”;想做自己,需要“有本事”;想“文艺一辈子”,更需要“有本事”。文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理念,是对生活的坚持!

有本事,才能文艺一辈子;有本事,可以文艺一辈子。

宁远就有这种本事。因为有笃定的信念,有文艺一辈子的底气。她作为一个文艺的“生活家”,做衣服、开淘宝店、种菜养花、读书写书、养育俩个可爱的女儿……所有这些,让我想到一句标语:“独立自主、自立更生”。

宁远说:

“我所理解的文艺,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记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那些美的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文艺青年,是时常保有一颗敏感而好奇的心,对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保持热爱,在物质世界里努力去寻找精神意义的人。这样的人,哪怕卑微如尘也怀抱理想孤独闪光。”

“我欣赏那些活得精彩的同时还能看见美的人,尊敬那些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还能尽情浪漫的人……如果文艺就是这样,我愿意一辈子文艺下去。”

我喜欢书中淡淡的文字,如夏日清凉午后的一杯淡茶,慢慢回甘,读来不费心思,没有焦虑,让你看到一种恬淡的生命状态,让你觉得慰贴舒服。

这样的文艺女青年多一些,这样文艺的女人多一些,这个社会会更好。

有本事,文艺一辈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本事,才能文艺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