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8季氏第十六11》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8季氏第十六11》

【孔子曰:"见善若不及,见不善若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而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丁亥日,三月廿九,2016年5月5日星期四。今日立夏。

立夏一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花信风:山礬(矾)阁前。山礬,葉似冬青,可用染黄,白花五出,十百攢開,香氣襲人。

東山䖏䖏有之,清水寺大悲閣前一樹。樹古而花繁,高士所賞。

摘自《時令如花:七十二候·花信风》

【学习笔记】

一,善是善良,不善是邪恶;善是善良的行为,不善是不善良的行动。

善,不善,这一章孔子所教,一如昨天学习的思字。九思。思是什么?思为正视正听,正言正行。把注意力聚焦,专注于拔正气,则邪气自消。怎么拔正气呢?不是靠压制,而是要正心。怎么正心呢?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是心之正。也就是好善恶恶。

1,[见善若不及,见不善若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看见有善的,努力追求,自己像来不及一般,好像赶不上似的。看见有不善的,使劲避开,像把手探入热汤一般赶快避开。孔子说,我看见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这样好善恶恶、不自欺、诚而恳切的君子,当时孔子弟子中如颜渊、曾参、冉伯牛、闵子骞等,都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孔子说听过、也见过这样的人。孔子不会说谎话,也不会说大话。有则有,无则无。道不远人,能近取譬,我们学习孔子,也要学习诚恳切实,不说大话的作风。

2,[隐居而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能退而隐居以求全我志,能进而行义以求达我道。"孔子说,我听到过那话,没有见过那人啊!

"隐居而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是古语,孔子引述,讲的是古时君子,当他未遇而隐居时,就立志而卓然不苟,把将来要肩负的事业,都一一讲求豫养,备道于一身。

诸葛亮,以现代划分法,就是一农民,躬耕南阳,南阳,也就是现在湖北襄阳,自己劳作耕种,把那片山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卧龙岗。但是,他没有自馁其志,相反,在不为人知的寂寞山谷,立志高远,不为苟且之事:"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去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学习意志和学习方法有章有法:"忍屈伸,去细琐,广咨问,除嫌吝"。对自己要什么心里有数,对没有的也不外慕:"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思得很正,避得清醒:"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则不免于下流矣"。隐居不等于离世厌世,更不等于逃避自闭,隐居和出世,就好像晚上和白天,场景不一样而已,我还是我,我的生活我的理想并没区别。

3,[行义以达其道],等到机会来了,得以行义之日,则不肯小用其道,将平时积累涵养的才略,都一一实施推行,不负其所学。孔子说,这样出处合宜,体用全备的大人,听古语有之,当世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古时有谁呢?如伊尹耕莘,耕于有莘一带,而乐尧舜之道,他的身份是一名奴隶,没有条件施展理想,乃至似乎毫无行志的希望,但他没有沉沦,努力学习和修养,及商汤三聘而行君臣之义,以达所守之道。

钱穆先生讲解说,求达于世,必行义以达之,没有行不义还能达道的,这个道,就是隐居之所志。

学什么做什么。无论是退而隐,还是进而行义,都是同一件事,只是际遇有穷时、有达时,就这点儿差别而已。

二,本章里面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好善恶恶,诚而恳切,这样的人也是仁人;但不如第二种人:求志达道者。

现在人以为国学就是用来修心养性的,这是用小了,也是理解国学的误区。

师父说,要大用,不可小用。

钱穆先生说,学贵大成,不贵小用。

圣人之学,孔子门生,师父弟子,以经世为本,而不以独善为极。不仅要成己,还要成物。成己成物,成物就是成事。当时,孔子门下有颜渊、闵子骞几已达到这样的境界,可惜只见其隐时之志,未见其用时之义,虽曰际遇,亦足慨叹,所以孔子说"未见其人矣"。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8季氏第十六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