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发妹”成副教授为何难逃卑微励志的套路?

“剪发妹”成副教授为何难逃卑微励志的套路?_第1张图片

重庆一技工学校的剪发妹,在“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上,作为中方唯一代表,获得美发行业冠军,实现中国美发行业零的突破。凭借这个成绩,她不仅享受到了和奥运会冠军同等的待遇,还破格成为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样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多见,群众就连吃瓜都能反刍出浓浓的榴莲味。类似的局面着实会让一部分人先嗨起来,先嗨带后嗨,最终达到共同瞎嗨。讲真,造型师和副教授合体,并不常见,却也真正意义上,让那些真才实学者能窥得一份希望。

只是,现实面前,在离副教授的职称上,除却超越常人的苦练,以及阅过头模万千,更需要的是登上人生巅峰的那一点狗屎运。毕竟,被钦点不是谁都可以,有超然技艺是大前提,不然,都是扒瞎。只可惜,这种运气早已死在“卑微励志”的各种传说中,能真正付诸实践的人,才不会成天扒瞎别人的人生巅峰。就算再怎么辉煌,再怎么不可思议,终究那是别人家的孩子,管你屁事。

不过,从吃瓜者的情绪中却能窥探到满满的居高临下。好似,“剪发妹”的教授职称是万千屁民请命的结果,就因人家是技校飞出来的金凤凰,就不得不被吃瓜群众钦点视察,只有这样才配在群众中生长,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牛,这似何等的“反刍逻辑”。

现实的环境之下,对于教授、专家向来没有好脸色。但是,作为教授、专家却又必须在密集的知识海洋里,拥有自己的一条船才配称为教授、专家。这世界并不缺乏各种头衔的教授、专家,但是真正的大师和工匠却凤毛麟角。

大学里就算一年出一百个教授,都不会引发吃瓜者的兴趣。可是技校里出一个副教授,就成为一种旷世奇闻,甚至被打上各种励志的标签和印记,尤其那种“卑微励志”的逻辑,让人不免感到,吃瓜的人真的吃不出榴莲的精髓。

一直以来,大众的浮嚣的文化里,对于知识的态度,从来就没有平权的意识。从而也导致,在各种头衔的评判体系里,知识密集成为一种国标装配。即使,大家都明白很多人的头衔都是各种伪论文的成全。但是,骨子里的逻辑却难以跳出来看清真面目,这也就导致各种教授、专家横行,自然少不了浑水摸鱼者。

这也导致,人们对于头衔的追逐比技巧和知识更为痴迷。我一直觉得,对待牛人的态度,应该最先看到他们的技艺非凡,而后再窥探头衔,至于出自何处,真得没那么重要,往上推三代,谁他妈不是无产阶级。谁又能保证出自名门就能成就自己的王,恰恰是那些放下出处者,更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反倒,那些守着名门出处的人,却自以为已经够用,早早的就在知识和技艺的海洋里抛锚,成为海边最碌碌的那些吃瓜群众。很多人甚至自己不进取。最后,走火入魔成为时代的一戳丧逼。在自嘲和嫉妒中画下别人的励志套路。

只是,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卑微励志”套路,在知识和荣耀的殿堂里本应该平权,只是俗世的流毒太过浸染,才形成各种攀附和潜规。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灯红酒绿。但是,规则的不断完善细分,也让那些沉淀者必将有自己的一片天。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的是大多数人的净化和开明,否则讲卑微励志的鸡汤故事,都能把人耗死。

我并不觉得,媒体以“厉害,23岁姑娘剪发剪成副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这样的报道标题有多么恰当。或许,这里面饱含着主流媒体最基本的正能量药片。但是,对于长远的全民教化而言,告诉他们平心以对这种事情,也许才会让更多人明白每个人骨子里的无差别,才会让更多人面对知识和技艺不再卑微,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打破固化,勇于成为自己的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剪发妹”成副教授为何难逃卑微励志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