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法中
大家好,咱们今天的主题来自于一个谣言。经过好几百年,虽然这个谣言早就被澄清了,但是谣言的名字,却一直留到了今天,而且,还演化成了主义。
这个谣言呢,就是,哥特式。
哥特这个词最早被提出来的时候,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在12世纪的时候,它最先出自于法国,所以也叫法国式。其实,它是一种建筑的形式。
文艺复兴之后,有这么一拨作家,非常无聊这帮哥们。他们非常鄙视中世纪的建筑风格,所以就把它们成为哥特式。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建筑非常的野蛮、无聊,他们认为肯定是由哥特人建造的。实际上他们心里也清楚,这些建筑跟哥特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只不过哥特人曾经入侵,并且毁灭了辉煌无比的罗马帝国,所以这么说容易产生共鸣而已。
但他们为什么要造这个谣呢?
咱们都知道,文艺复兴嘛,它复兴的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真正阻碍文艺复兴的人,可不是那些哥特人,而是建造了这批建筑的那些教会。这么一看,这帮人造这个谣,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呢?
瑞典人是哥特人的后代,这话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很准确。因为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确实他们曾经住过瑞典,但是后来又散落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中去了。
跟哥特特别像的是匈奴人,他们都曾经作为野蛮民族,对文明发动过不可阻挡的入侵。但是后来都没有挣脱命运,一不小心,都被同化掉了。所以我们现在到哪都找不到纯正的哥特人或者纯正的匈奴人。至于瑞典人,究竟是哥特和哪些民族混血,这个事也很难说清楚。但是今天呢,我们要和大家好好聊一下哥特式以及哥特简史,内容非常杂,包括哥特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甚至是生活方式。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哥特文化非常着迷,他们迷恋黑色、红色,迷恋悲伤、迷恋神秘、迷恋伤痕、迷恋凄美、迷恋着黑暗里面的光亮,也迷恋着这种独特。但真正要去定义哥特文化,或者哥特主义,本身是一个非常难的事,因为至今世界少还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学说来阐述、总结哥特文化。我们只能从哥特式的各种不同艺术类型里面,大概地感受到哥特式到底代表的是什么东西。就连哥特迷们也对哥特抱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一般的哥特迷,他们可能是迷恋哥特音乐,或者文学、影视作品的,还有的只是迷恋哥特的服装或者造型,也有一些是迷恋哥特对于黑暗、光明、鲜血、泪痕之类的这一类型的符号,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头,存在完全不同的哥特。
所以,要归纳哥特式在是太难了。
我最多只能把这几种常见的类型罗列出来,至于你怎么看哥特,那是你的事。
咱们先从这个谣言开始说。
在哥特式的建筑普及之前,欧洲大陆上其实是由罗马式的建筑来作为主流的。
罗马式又源自于希腊式。
无论作为罗马式或者希腊式,它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建筑缺点。
就拿罗马式来说,它的室内采光不够好。因为建筑本身是要靠墙体来承重,所以墙上如果多开几个窗户的话,那会影响建筑安全。有了太多的窗户,冬天的采暖也会出现问题,因为那时候,玻璃还没被发现呢。
再有的是建筑的形状会受到限制。一些小的建筑无所谓,比如屋顶完全可以用较大的石板直接铺成。但是大的建筑,由于它的跨度长,没有那么大的石板能把它直接覆盖。即使是有,那么长的跨度也非常容易使石板把自己给压断。于是呢,罗马式的建筑的屋顶,统一都使用了一种拱的形式。这种形制就是利用大量的比较小的石块,它们彼此之间的压力最后把所有的力量都传递到承重墙上,然后最后完成这个建筑。那么就要求这个建筑必须是方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形状上也就受到了限制。
这种类型的建筑,高度也会受到限制。因为它的房顶本身太重,所以最多也就是三层。
在12世纪中期,法国有这么一个皇家修道院院长,叫苏热尔,他就经常抱怨,“我的教堂太小了,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人满为患,很多老娘们都踩着男人的脑袋涌向祭坛。我得想办法把它改造一下,造成一个更大的教堂。”
皇家和教会都支持苏热尔,于是苏热尔就开始找石匠。
那时候的石匠了不得,基本上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当时的建筑师,因当时所有的大型建筑都是石头做的。作为一个石匠,你不但得懂的雕刻石头,还得懂得整个建筑的构造、到哪儿去采购原材料、到哪儿去找木工和管工。同时你还得有很强的语言描绘能力,因为那个时候,建筑工人是买不起羊皮纸的,建筑到底应该造成什么样,只有在大石匠的脑袋里面才有数,他得负责讲给甲方听,同时还要讲给工人听,确保整个工序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除了这些,当时的石匠还有工会。这个工会大到可以覆盖整个欧洲。每一个大石匠,都要在自己建造的建筑上,刻上自己的标志,有可能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是某个三角,如果你盖的建筑出了问题,那你是跑不了的,工会会去找你。当然也不太可能跑,因为当时的大型建筑造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往往一个大教堂一造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咱们说的这个苏热尔院长,他造的这个教堂就连续造了几十年。最开始完成的那部分,是一个老石匠严格地按照苏热尔的指示去造的,就给这个教堂前面加了个前厅,后面加了个后厅。老石匠修完了前厅后就死掉了,他的儿子继承了这个项目,同时也继承了老石匠的标志。这个小石匠给院长提出了一个建议,院长一听,诶这个主意不错啊,年轻人就看你了,好好造,造好了大大有赏。于是,历史上第一个哥特式建筑就出生了。
现在这个教堂经过无数次的翻新,基本上就剩下一个框架了,但就在这个框架里面,就解决了很多罗马式建筑的死结。
是这样的。小石匠采用了一种新的支撑方式,点式支撑,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框架结构。
原来整个承重是由墙来承重的,现在由点,由柱子来承重。整个建筑都是由这些一根一根的柱子来承重。为了配合这些柱子,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房顶的结构,叫做肋形,肋骨的肋。
这种创新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
第一个,墙体不再负责承担重量,所以就可以开很多的窗户,让整个房间变得特别明亮。
第二个,房顶变轻了,于是房子就可以盖得更高更大。
第三个,古希腊古罗马所有的大型建筑正面都只有一个门,而现在可以有好几个门,可以让祭祀的人的出入口变宽了,再也不会出现苏热尔说的那种人踩人的场面。
这就是第一个哥特式建筑。
正好当时玻璃这种美好的小东西也被发现了。
玻璃的发现也是有一段小故事。
由于当时房子基本上都是石头建造的,所以采石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欧洲的石料场很快就要枯竭的时候,他们就跑到别处去采,跑到一些小岛上啊,哪哪去采。
就有那么一批意大利工人,在采大理石的时候,采到一些石英。然后在回意大利的时候,经过一个小岛,当时他们在做饭,做饭锅怎么架呢?他们就拿石英来架锅。
等饭做完以后,他们吃饱喝足,他们睡了一觉,醒来准备把锅拿走的时候,发现地上多了几个很透明的东西。其实就是火把石英给烤化了,变成了玻璃。
然后这帮家伙兴高采烈地把东西拿给主人。他们的主人也觉得这个东西太好了,就交给了教会,教会发现这真好啊,是个超神奇的东西,于是就把这个秘密给藏了起来,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有这么一拨人,专门负责做玻璃,然后把玻璃卖给欧洲的宫廷、教会,发了一大笔财。
后来我们知道,意大利做玻璃的工艺非常非常强。
我们继续说第一个哥特式建筑。
苏热尔这个修道院就沾了这个光,因为有了玻璃,他们就在窗户上布满了彩色的玻璃。玻璃匠还偷偷地把苏热尔院长,画到了玻璃窗上面。当然,是不是偷偷的,这个事不好说,反正就是为了颂扬这位老院长对新兴事物的支持吧。
这个建筑造完了,不代表哥特建筑就算成型了。
我们刚才讲的,这是在建筑学上,哥特的特点除了建筑本身结构学上的东西以外,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哥特的那种装饰学。
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教会对欧洲的控制达到了顶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世纪。
不了解的人通常会用黑暗来形容中世纪,“中世纪是艺术的灾难,在那三百年的黑暗的日子里面,辉煌的古罗马艺术被彻底掩埋,教会禁止一起艺术活动,从而导致欧洲艺术倒退了几百年,是文艺复兴重新点燃了欧洲的艺术之光。”
想一想,的确是,中世纪有多次的十字军东征,然后有欧洲的贵族被教会引诱参与这场神圣的夺回耶路撒冷的行动,但实际上这么多次的东征给欧洲带来的没有什么荣耀,相反是不停的掠夺和灾难。沿途所有的国家都被洗劫一空,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也被一次一次的东征彻底拖垮。
而对于教会来说,东征带来的则是无尽的财富和更加巩固的统治地位。
十字军东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黑死病。短时间内有上千万人的死亡,整个欧洲都陷入了恐惧和衰败里面。
所以我们对中世纪的印象不好,是有道理的。
不过,现在看来,这个说法非常片面,不是说它不对,是它非常片面。
艺术这个东西,本身不是用来斗的,它既斗不过政治,也斗不过科学,它永远是给这些人服务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有跟这个时代匹配的艺术产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说,纳粹它也有艺术。其实纳粹那艺术还不差,只不过是因为纳粹整体的反人类,我们就避讳它,不谈而已。
中世界也有自己的艺术,而且非常的辉煌,只不过中世纪的艺术非常的单一。教会在中世纪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它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宣传,艺术就是他们宣传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在紧接下来的300年里面,哥特建筑这种艺术风靡了整个欧洲,教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宣传机会,所以在哥特式建筑上面就布满了他们的宣传痕迹,而且都用了很艺术的形式。
首先,建筑的外墙和门面,这些东西是不能空着的。那时候的绘画材料还不是很成熟,所以雕塑是主流,那么,在外墙和门面上就充满了雕塑。而且这些雕塑都在讲述圣经故事。除了正面的正中央一定是耶稣以外,旁边的都是说明性的,比如说有信了耶稣得了好的,有不信耶稣丢了魂的,你一进教堂,至少有上千张脸盯着你。光明和黑暗就分成了两派,左左右右,你根本就没办法抽身去独立思考。就和现代的推销手段很相似——你买了我这东西,你会怎样,你不买呗,你看这位呗,老婆跟人家跑了,家产被卷光了,还落下一身病,孤苦无依。
最好的宣传就这么两招,制造恐惧,制造幻想。
中世纪的时候,老百姓普遍是不识字的,他们把圣经送给老百姓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不认识。但是大家都读得懂图,所以在朝圣的路上,这些图像会一遍一遍地加深群众对教会的印象。
哥特建筑的形式感极强,又瘦又尖,外立面非常复杂,有大量的雕塑装饰,还有碎花的多彩的非常漂亮的玻璃窗。
还有一些我们现在感受不到的特点,比如说它特别地高,现在的建筑动不动就上百层,人们看过这些建筑以后就不会感觉教堂有多高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不一样,在那个年代教堂要比普通的建筑高出几倍甚至十倍数十倍,人们看到教堂的时候都会感觉特别惊奇。因为,他们还迷信另外一点——对于信徒们来说,建筑每高一寸,离上帝就近了一寸,教会都是这么呼吁群众的,群众也就这么信了。我们想象一下作为一个中世纪的群众,进入教堂的那种感觉,首先远远地看过去就会心生崇敬,因为它高。
当我们走进了,会发现教堂又辉煌又复杂,根本就不像人间建造的,而像直接从天堂上搬下来的。
等我们走到巨大的门口的时候,门柱上全都是雕像,印着我们听到的那些宗教故事宗教传说。
当我们进到大门里头的时候,伴随着凝重的管风琴演奏,在几十米高几十米长的封闭空间里面,一排一排的整齐的座椅,这时候一簌一簌的斜着的光从彩色的玻璃窗洒过来,玻璃窗上面又是那些神圣的形象。
这时候主教会站在一个设计好的聚光的台上,宣扬“接下来你们就要面临不可抵抗的审判”。
我们在抬头看的时候,高高的十字架上一个枯瘦的男人,这个人曾经用死亡为我们赎罪……
作为这个男人在世间的代言人,教会所做的一切你还敢不遵从么?想象一下那个年代,我们是一个中世纪的老百姓,进入这个教堂的时候,所以教堂它就有这样的力量,力量就来自于它的各种各样的设计,这个设计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哥特式的设计。
在想象力特别有限的那个年代,如果你还保有自由意志,接下来教会就只能带给你真正的恐怖、死亡、鲜血、审判。这些词就经常伴随着那个年代的悲惨生活。因为那个时候人比较容易死。
教会在那个年代掌握了一切的主动权,他们行使的是从天而降的权力,连国王都得趴在主教的脚底下请求宽恕。而本来就毫无权力的那些人,你想想他们的遭遇会怎样。
咱们总结一下中世纪哥特艺术留给后世的究竟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一种先进的建筑形式;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一种繁杂的、仪式化的、去人性的美学。
[if !supportLists]第三, [endif]还有神秘压抑恐惧的一种氛围
第一种后来被建筑各种不同地继承着,后两种呢则不停地去继承和演化,最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哥特文化。
下一个继承哥特精神的是文学。不过历史上并没有对这种文学作出太高的评价,大多数都认为这就是一种通俗读物。
在18世纪初的时候,欧洲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启蒙运动刚刚开始,商业发展,物质发达,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开明,人们对于艺术也就有了多种需求。这个时候,有一种以恐怖猎奇为特点的小说出现了。
小说里大多以中世纪为背景,因为欧洲人一想起中世纪,自然而然地就起鸡皮疙瘩,所以这个设置本身就特别讨巧。这种小说里面出现了大量的新元素,比如说,吸血鬼、狼人、诅咒、邪教献祭等等。这种小说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欢迎,就跟我们今天喜欢看恐怖电影是一样的。
但是,整个18世纪,欧洲都弥漫着一种奢靡享乐的气氛,所以很多艺术都跟这种恐怖小说一样,一个字,俗。比它们还早的一些文学作品,可能到今天我们依然把它捧为经典,但是大多数的哥特小说都没有能够熬到今天。那也说明,这个类型的小说虽然新奇,但是缺乏艺术性。从兴起到消失,总共也就是100来年的时间,之后就转化了形式,这个转化非常有趣,有的转化成了宗教、哲学的文学,有的就干脆转化成了色情的小书,还有转化成了短篇的鬼故事。当然,在一个世纪之后,还有人受它们的影响,但是他们走到了另一条路上,这就是19世纪的一大批诗人,像拜伦、像波德莱尔、像兰波,他们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哥特式文学里面的元素。不过,他们可不是为了恐怖,一方面是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美感,来自于死亡、黑暗这些毁伤的美感;另一方面,他们是从传统中跳了出来,用人性的悲悯来重新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同时代的画家也经常描述类似的东西,在他们的画里面也出现了类似的隐喻。
比如说乌鸦这种形象,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哥特式的形象,代表死亡、厄运,兰波还有一首诗叫做《乌鸦》。
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受到了这拨王八蛋的影响,像什么波德莱尔、兰波、爱伦坡这些人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就以为自己看明白了这个世界,然后认为只有经常提到死亡,经常感到悲伤,才叫有思想,现在想想,我其实就是第一拨杀马特。但是不得不说,20岁的我那时候一分钟能想到的事,现在我可能一辈子都想不出来了。
在说回18世纪欧洲,又重新掀起了哥特式建筑的风潮,重点从法国转移到了英国。但这次哥特复兴和刚才提到的哥特文学,它俩是完全继承了刚才说的那三点的两条道路,哥特式的文学继承的是阴暗和恐惧,而哥特式建筑继承的是哥特的繁杂和辉煌。所以到了18、19世纪,建筑技术本身就有了新的发展,设计者们有更多的能力给建筑创造更华丽的外表。不过原来用来讲故事的那些雕像,现在逐渐地被一些纯粹的装饰所取代,建筑的名字也在一点点地发生变化,虽然哥特的样式在文学里稍微有那么一丁点的回应,但是这个时候的哥特式已经离开了它的最初形态,等到它下一次的复苏,就是20世纪了。
20世纪,猫王出现了,猫王出现给音乐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浪潮,在他之后的流行音乐得到了一个非常长足的发展。但是流行音乐它必要的就是它的流行性,这一段时间它是时髦的,过一段时间它可能就要被淘汰,甚至是被自己的小弟淘汰。
70年代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音乐的风潮,一拨躁狂青年走到大街上,然后鼓吹他们的三和弦,这就是朋克音乐,这拨人叫朋克。而这种非常有冲击力的音乐形式,是伴随着青年人的浮躁,音乐上的简单,以及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冷制反叛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些朋克的人迟早也会长大,他们不能永远20岁。当他们慢慢长大之后,荷尔蒙就不那么旺盛了,就开始追求一些更深沉的东西。更深沉,同时他们还放弃不了自己曾经作为朋克的那种表现力,这些人就得想一些新的方式,于是这拨人就创作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它的对抗的目标就是朋克的轻浮,如果想对抗轻浮,就必须要深沉,如果想对抗朋克的三和弦,就要尽可能地去复杂化他们的配乐才行,如果他们想对抗朋克音乐歌词的那种通俗性,就必须写一些晦涩难懂的歌词。这拨就是哥特音乐。
从我们刚才讲的来说,哥特音乐的死敌应该就是朋克音乐,但是它们又是一脉相承,它俩都拥有极强的表现力,相对来说,朋克是用狂躁来表现,哥特就是用阴暗压抑来表现。
我们知道,形式感越强的东西,就越难持久地创新,只能不停地分化、分支,直到分支枯竭,完事。
以朋克音乐来举个例子,现在朋克音乐已经走到了非常非常边缘的位置,像绘画里有极简主义、立体主义,也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基本上已经被彻底地淘汰掉了,只有一部分的一些曾经搞过极简主义的一些画家,他们的作品还能在卖,但是如果你现在再继续搞他们的那套,现在应该是行不通的了。
这些形式感极强的艺术形式,它为了形式,实际上牺牲掉了很多的东西,哥特音乐也不例外。
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一个乐队,叫THE CURE,他们的主场叫罗伯特史密斯,看起来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哥特,隔声特别伤感、悲痛,甚至有哭腔,歌词就是诡异神秘的。他对后来的哥特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不过这哥们从来不承认自己属于哥特音乐,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他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胖子,但是我们在看他的时候,他还是一脸浓妆,他的音乐也没有随着哥特音乐的潮流而变化,直到现在,他上百首的音乐作品,还是代表着罗伯特史密斯,还是代表着THE CURE,没有跟随着哥特音乐的潮流而发生任何变化。但是我们反观他带来的哥特音乐的潮流,已经从简单的反朋克演化成为了现在的多种多样的黑金、死金、炫死等等。它们现在剩下的最后的一些特点,也就是自古传下来的哥特的那些神秘黑暗风。我们听到一些音乐混杂着金属和交响乐、混杂着铁嗓和清澈的女高音,我们就认为这就是哥特,但实际上这只是哥特的一小股形式,哥特形式里的一种小的分支,还有很多其他的也同样认为自己是哥特的音乐形式。
这得说一句,假如说我20岁的时候听到这些哥特音乐的话,我肯定会疯狂地迷恋它们,因为这些音乐真特么的深刻,真特么的凄美。但是非常可惜,我听到他们的时候,就已经比较晚了,所以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类型的音乐。我听的也不是特别的多,也不是特别的了解,如果以上我所说的冒犯到了哥特音乐迷,请恕在下愚昧。
哥特音乐虽然越走越窄,但是哥特这个样式倒是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到了日本就演化成了视觉系,到了中国,呃……咱别说在中国吧,在越南,就演化成了洗剪吹。
很多小朋友都迷恋哥特文化,穿黑衣服,戴银饰,化哥特浓重,迷恋伤疤、割腕、自残,这些倒不完全是哥特音乐惹的祸,其实来自于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话题,就是哥特电影。
《剪刀手爱德华》,是蒂姆伯顿的开山之作,是约翰尼德普的定型之作,也是哥特电影的代表作。在这部电影之前,虽然也有很多神秘的恐怖的压抑的电影,但是只有这一部才算是哥特电影的开始。因为它融合了我们所有的对哥特的理解,并且创造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
这个电影本身故事没什么新奇的,甚至故事还有点简单,如果放在我们今天看的话,这个电影可能只到了一半。这个电影的人物造型上,也不是原创的。但是,电影就是这么一个好玩的东西,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艺术门类,能比电影更能够说明清楚一样东西。电影非常准确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美好又凄凉的暗黑童话故事,咱们仔细聊一下这个电影里面的哥特元素吧。
首先,古堡。这是哥特从始至今的一个话题的源泉。古堡一进去就是阴森恐怖,电影就是从古堡开始的,也是到古堡结束的。古堡里面虽然没有吸血鬼和诅咒,但是仍然有破败和荒凉。
其次,就是超现实的人物。这里面就是爱德华,一个神秘的科学家制造出来的那么一个人,他拥有人类的情感,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他还没有被造完,科学家就挂了。关于这个爱德华的造型,一开始我还以为罗伯特史密斯是模仿爱德华的造型,后来我查了一下,实际上,罗伯特史密斯的这个造型,早在电影出现10年之前就已经固定了。我不能说爱德华模仿他,但至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源泉,都是那种乱蓬蓬的长发,极其蓬松,无需,但是有那么一点美感。这种发型有那么一种称呼,叫做蜘蛛发。然后这两人都是面色苍白,眼窝深陷,如果没法深陷,就画和黑眼圈。说话做事的时候,特别像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但是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单纯、善良。
爱德华因为没被制作完成,所以他的手的一部分是被一堆剪刀代替的,这就注定了他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比如说不能触摸他爱的那个人的脸,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危险的形象,电影在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不小心,把自己的脸弄伤,所以脸上有好多的伤疤。
还有一个哥特元素就是,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故事。爱德华爱上了金,女主角。金也爱上了爱德华,可是这种爱没有办法形成结果,相爱的两个人只能眼看着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下,相互遥望,但是一分别就是一辈子。
这个电影是蒂姆伯顿的一个很小的尝试,没想到却引起了未曾预期的好评。因此坚定了伯顿的信念。我估计他本人也是一个爱德华式的人物,从他的传记上来看,他也是一个自卑自闭的孩子,幸好他迷恋上了电影,在走上大屏幕的道路上,他一开始就交上了好运,有机会指导DC的著名漫画《蝙蝠侠》的电影版,这部电影也创下了好多的记录,在1989年,这部电影单在美国就卖了5亿的票房。同样,《蝙蝠侠》本身的黑暗设定,也成全了蒂姆伯顿,在接下来的《剪刀手爱德华》里面,他就更加明确了这个信心。即使是一个原创的角色,我依然可以经过我蒂姆伯顿的手,把它演变为经典。在这之后他又接拍了《蝙蝠侠》的第二部,可是这一部的口碑和票房都输得相当地惨,也直接摧毁了迈克尔基顿,也就是蝙蝠侠扮演者的职业生涯。
蒂姆伯顿就好像我们想象的那个自闭的孩子一样,这一次失败又把他打回了自己的城堡,就像爱德华逃回了自己的城堡一样。从这之后,蒂姆伯顿就再也没敢接拍大制作,多数都是和约翰尼德普、海伦娜沉浸在自己那个小世界里头。《断头谷》《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仙境》,都是非常蒂姆伯顿的电影,非常哥特式的电影。
除了蒂姆伯顿以外,还有一些哥特电影,这些电影多数是利用18世纪那些小说的题材,比如说《惊情四百年》《暮光之城》,这些靠着吸血鬼的招牌,凄美的爱情故事,也算是在电影界打出一片天来。
我们把哥特史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基本上就是流水帐一样,估计大家也迷糊了,那到底哥特是什么呢?
这事就不要再问了。哥特从古至今演变了这么多次,被引用了这么多次,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统一的流派,而变成了一些散碎的符号,谁也不能说哥特是什么,也不能说哥特不是什么。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范围,这个范围里面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的特点。如果现在有人问你,某某不是真正的哥特,或者谁谁才是纯正的哥特,那你就可以用理论来反击他了。不过反击肯定没有什么乐趣,自己知道就得了。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