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

2016年的可穿戴市场,几个众说纷纭关键词是: 产品同质化、沉落的行业、处境惨淡、被消费者抛弃,一派唱衰的景象。然而,2017第六届EEVIA中国年度ICT媒体论坛上,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却给出了欣喜的答案。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1张图片

运动健康驱动下的可穿戴市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据IDC的调查数据, 2016年可穿戴设备全球增速为32.8%,中国更是增长了52.9%。预测2020年全球出货量将达到2.37亿部,中国则达到8300万部。王胜根据IDC的数据反推出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3000万-4000万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可穿戴的产品形态丰富,除了熟知的手表手环,更有身体植入式设备,不仅是传统消费电子厂商的产品,更已成为时尚类商家的新宠。

从功能上看,除了传统的通信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儿童定位功能、支付功能,运动健康类功能在可穿戴里层出不穷,有力的驱动了可穿戴市场。中国像小米这样出货量在上千万只或几百万只的公司,都是在其穿戴产品里面集成了不可或缺的健康功能。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2张图片

可穿戴设备应用三步走

着眼可穿戴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演变,王胜的观点是可分为三个阶段。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3张图片

第一阶段就是当前的阶段,只具备单薄的健康运动记录功能,无法衍生其他行为的变化,用户的必须性、黏性都较差。举个例子,有人从1km跑到5km,除了能看到步数的变化,脂肪含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 等等都无法通过在单一可穿戴产品知晓,也就无法触发下一步的用户行为。

第二阶段将会有与环境数据的融合,生成更多的有用数据传递给使用者,这是必然的趋势。例如,今天的紫外线强度适合在哪里跑步? 环境数据和运动数据融合量化会给出一个很好的场景提示,比如:你去海滩跑步吧。第二阶段的可穿戴产品都会解决这些问题,并且ADI在技术层面也已然投入其中。

第三阶段可谓高大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真正的无感式控制采集和处理,可穿戴设备将在人工智能大格局下有最惊艳表现。比如你的手环将为睡眠中的你采集你的体温和环境温度,然后智能的开启或关闭空调。

市场欣欣向荣,但也面临挑战

看上去很美的可穿戴市场其实还面临着很多挑战。王胜认为产品定位、产品去同质化和解决目标客户的痛点是关键。他举例说到,目前市场上几千种可穿戴产品,除了品牌不同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小米手环只靠一个简单的传感器取得差异化成功。定位好了,差异化就做好了。另外,如何用大数据的方式提供更多更容易的服务也是面临的挑战。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4张图片

ADI的体征信号监测应用

超过80%的消费者认为可穿戴科技能让医疗保健变得更加便利,70%多的美国人相信可穿戴可以改善他们的健康健身活动,这足以说明健康保障这个功能在可穿戴形态里一定是个趋势。提到健康就是体征信号监测VSM,就是采集体征信号和采集环境信号,把数据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在可穿戴里健康特征体征信号到底有哪些?哪些具体的指标功能在可穿戴里面会体现出来等等,都是ADI在可穿戴方面重点关注的,不管是硬件还是算法,即迎合了行业趋势,也是最终消费者和用户正在极力推动的应用。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5张图片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6张图片
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可穿戴产品市场,是否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