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识搬运工们

致知识搬运工们_第1张图片

我不生产知识,我是知识的搬运工。

这是一些网红作家的个人标语,乍看觉得很新鲜,用现在的流行语叫做“知识整理者”或者“个人知识管理专家”。这些时下流行的概念,跟现在喊得最火的“斜杠青年”一样,其实都是旧瓶装新酒。怎么说呢?“知识整理者”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书评人,把传统的书评加上一些个性化的写法之后,似乎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自己的“知识专利”,筑起了专属的“知识高地”,开始大肆圈粉变现。

最先开始干拔别人家的菜,装饰自家菜园的作者早已经得道升仙变成“知名导演”,而今这些搬运工们,正在前仆后继地继承着这种“掉书袋”模式。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现在这样的模式已经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花样:把摘来的菜洗一洗,鼓弄齐整之后,“贴牌”发上网叫卖去了。

都说2016是自媒体的元年,以个性化为基础的传播奠定了自媒体总的基调。官方媒体长期以来被读者呲之以鼻的“官味”也在朝着人格化的方式发展。而问题恰好就在于“传播力”上。原创作品从初出茅庐到广为人知需要一个接纳的过程,而“贴牌”作品则不然,他们的原材料来源于被市场认可的成功作品,大部分读者都不会深思这个有趣、好玩的作品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前段时间金庸和江南对簿公堂的事情一时间沸沸扬扬。同人小说创作侵权的孰是孰非也成了一个公众热议的焦点。我个人的出发点是不大赞同这个类型的小说发展。往大了说很多同人小说的笔力较原作者差之千里,为了获得巨大关注量,这种类似“狗尾续貂”的写法往往混淆视听,让读者不知所措;具体到《此间的少年》这部小说,未看过金庸《天龙八部》的读者恐怕对书中没来由的性格设定有些恍惚,实是有违小说创作事出有因、环环相扣的本意。

不能不说自媒体蓬勃发展确实助推出许多好的作者,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南郭先生”。他们用金句,讲套路,编故事,却唯独没有自己的声音。其实这样的“搬运工”远不止发生在文学圈,可这个小圈子里如今是真实的人声鼎沸、鱼龙混杂。这种浮躁的行为并不是无源之水,前些年流行的“成功学”鼓吹全民成功,书中种种的励志故事在告诉大家,成功是可以被批量制造的。而赤裸裸的现实是:大批盲从的“鸡汤”追随者为了凸显自己也是成功的标杆而弄虚作假、虚张声势的做法。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学问和文章也不可能速成。社会的急速发展加剧了贫富的对立,这种对立演变成一种焦虑,一种对成功的焦虑。

消除了这种急功近利的焦虑,文学的圈子才有让劣币逐渐消弭的氛围。与其过于注重表面的华丽,制造各种名头来颁奖,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你的文字究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知识搬运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