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经济学(27):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

全书PDF下载:https://pan.baidu.com/s/1VfHsY6R0D7BgH7y_O8jr4g

 |张明 著|

二十七、“折旧”和“利息”背后的隐喻

从第二十一节开始至此,大家实际上深入到经济学从未涉及过的一片原始丛林中探险,并开垦了名为“负熵”的处女地,收获颇丰。

从那里,得到了一个不仅对本文,甚或对整个经济学理论大厦,都具有奠基性的结论:投资的报酬——利息——存在着某个不可压缩的下限。这是从消费品在任何时候,其内在负熵都必须保值这一绝对要求而得以证明的。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传统的经济学领域。

当把图24移到此处(图名改为图35),再面对“消费”、“利息”、“折旧”,还有“净投资”四个烂熟于胸的经济学名词,大家应该会有更深的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从“负熵”处女地中,收获了它们具有人类社会自古至令延续生存的更深遂含义。

重构经济学(27):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_第1张图片
图35

我们再观察图35,这时大家可能知晓了,不仅折旧曲线具有不可压缩的“刚性”,利息曲线也同样具备不可压缩的“刚性”。

折旧曲线有它的隐喻,它的背后“站立”着的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维护、自己运用的整个物质性的劳动手段。

它是可见可感触的,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甚是容易。

利息曲线也有它的隐喻,它的背后是人类已经获得的消费品,于自古至今甚或永远无穷地在时间“长廊”中保值的保证,它相当用于运载消费品“列车”的时间隧道维护费用,或者是时间“冰箱”中的“保鲜”费用。

它的这两种定义很隐晦,在现象界尤其令人难以理解。人们观察到的事实是,投资者一旦把储蓄转为投资后,就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地得到源源不断的利息收入。

然而就是利息不可压缩的“刚性”特性,使得人们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心存畏服。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有过一段话,大意是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的话,人们一直把储蓄转为投资,最后积累形成的投资数额是如此之多(资本存量),竟可以把投资回报率压到如许之低——能把高低不平的公路,修建成如镜面一样平整,以节省汽车行驶的耗油量(利息流量)。他解释为何没有达到如此之低程度的原因,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得投资有着更好更有效的用途。

但从我们的证明来说,这样低的利息或许是永远达不到的。只要投资的回报率低于某个极限值,负熵不保值的话,人们就不会投资了。而这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这意味着劳动手段得不到必要的维护保养修理,劳动手段的生产力被迫下降,结果就是消费品的总产出减少。

从这个角度看,利息又像是“脐带”,维护着劳动手段的正常运行。过低的利息相当于“捏紧”了“脐带”,甚或是剪断了“脐带”。

总之,利息具有不可压缩的“刚性”性质。

并且,我们曾经说过,折旧和利息这两条曲线就像两条“堤坝”,现在看起来,它们是真正的堤坝,是坚不可摧、固不可移的堤坝。堤坝之间才是经济状态“航船”可以航行的“水域”。而在“船长”——企业家的操纵下,“航船”最终就停靠在这两条曲线的交点E处。

这就是我们一直到目前都在研究阐发宏观经济模型的最终结局。它的运行终点具有渐趋稳定的平衡性质。这意味着,如果国民经济运行时出现了一个扰动,系统会自动地将国民经济拉回到平衡的E点。这样,国民经济运动有着内在的“自动稳定器”。整个经济系统是一种趋近平衡状态,经济态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全局稳定性。同时,这又意味着我们之前分析的各种经济运行的状态都是最佳的:微观经济是出清的市场,宏观经济也达到了对应充分就业的最大生产规模。

而凯恩斯创建的比较完善的国民收入宏观经济理论则阐述着:由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现金流动偏好”,共同决定着国民收入规模。但国民收入规模不仅仅是一处平衡点,而是一系列的多处平衡点,这些平衡点可以是我们模型中的E点,但更多的则是小于最佳充分就业的那些点,甚至是对应经济萧条时的点。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描述的经济运行可以归纳为:“宏观经济不但是相对过剩的,而且是平衡的,并且还是平静的”。

但是,再美妙的理论描述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无论是我们的这个宏观经济模型,还是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现实经济运行的周期性。

结果是——两者都撞到了现实的“南墙”!

作者联系方式:

QQ:1103797371

微信:zhangming1954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构经济学(27):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