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剧本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走出高考考场后,我们将要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决定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难怪有人把高考填报志愿称为人生的“第二次投胎”。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志愿填报确实关乎我们人生走向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慎重选择。

 考得好,有时不如报得好。许多考生考前考后会从四面八方听到填报志愿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有人准备充分压线考上心仪大学,有人一时赌气选择远方不知名院校…

  遗憾?庆幸?回眸志愿填报 “过来人”有新感悟:

【甲】“如果我知道现在这个行业如此‘没落’,当初怎么也不会填报那个志愿的!”

【乙】“虽然现在工作还不错,但没有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还是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

【丙】“我毕业于重点大学,如今收入是远不如当初选了金融、电力等热门专业的普通高校同学了。不过我不后悔,因为大学四年学到了很多‘好东西’,一生都受益。”

  即将填报志愿的考生们,往往要面临三大难题——选择现实利益还是个人兴趣?选择好的学校还是热门专业?选择省外还是本省?一些有故事的“过来人”。这个时候,不妨听听他们的说法,或许有助于更好地作出选择

兴趣优先VS现实为重

【兴趣派】

彭同学,英国留学生,参加2010年高考

  “班上三四十个同学大多是专业调剂调过来的,像我这样一心想学社会学的几乎没有。”彭同学是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的高才生,她以自己的专业为傲。

  2010年高考,省排名800多名的彭同学顺利投档第一志愿兰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当时以她的成绩,投档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热门专业完全没有难度。

  “我爸爸自己经营一家小企业,原本想让我学习管理或者会计,以后可以在他公司帮忙,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功利了,大学的专业一定要学自己喜欢的。”

  彭同学成绩优异,大学期间拿了三次国家奖学金,做的社会调查与论文多次获得省级甚至国家级奖项。毕业时,她放弃保送北大社会学硕士的机会,最终拿到了在英国排行前十的巴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现实派】

王先生,供电公司员工,参加两次高考

  “当时想好了,就要学电气工程专业,报不上就复读。”王先生说,自己经历了两次高考志愿填报,每一次都没有“二心”,主要缘于家人已帮自己做好了职业规划。

  王先生的家人多在供电公司上班,大多数人眼中电力行业薪资高、福利好,家人提前帮他谋划,他也认定大学一定要学电气工程专业。

  2006年,王先生参加第一次高考,因理综发挥失常,成绩比本一投档线561分少了21分。他第一志愿报考外省的一所本二院校,但没有被录取,于是选择复读。

  第二年,王先生发挥正常,本一投档线562分,他考589分。最后他第一志愿报考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该专业的投档分是578分,王先生顺利上榜。

  一毕业,王先生没有“走弯路”,顺利地进入供电公司工作。几年下来,他觉得自己当年的坚持是对的。

【总结】建议考生要对自己的个性、优缺点有充分的认知,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且有清晰的未来规划,当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如果有自己的理想但没有清晰的规划,愿意承担现实利益层面的损失,那你也可以“不走寻常路”;而如果你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那还是考虑选择一个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毕竟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专业热门以及就业前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选择时需要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

学校名气VS专业热门

【名校粉】

王同学,在读学生,2014年参加高考

  去年高考,泉州理科生王同学成绩615分,全省排名3670,处于中上水平,他倾向于报985工程大学,选择北上广或者省内985高校,被录取的难度十分大。填报志愿时,王同学做了妥协,院校所在地在东南、中部甚至远一些的北方都可接受。

  最终,王同学在投档时填报了吉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工程学院这几大院校。最终,吉林大学最低投档分602分,法学投档分615分,他顺利投档吉林大学第一专业法学。

  “吉大是个好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福建的投档分稍微低一些。”王同学介绍,当时指导他填报志愿的老师帮她分析,法学专业录取分数在吉大各学科中排列中下,超过院校投档分数5分左右,自己以超过13分的成绩投档吉林大学,留有余地,顺利录取发挥了分数的效益最大化,上了个“好大学”。

【专业粉】

苏同学,在读学生,2014年参加高考

  “当时一心想着学经济,报考学校时‘妥协’了。如今发现,学校似乎还是比专业重要一些。”苏同学回忆说。

  苏同学的高考分数是626分。他认定自己要学经济,尤其想去上海,前三个志愿分别填了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专业都是经济类,“经济专业分数往往较高,像华东师范大学还是因一分之差没被录取”。

  最后,苏同学被第四志愿四川大学录取。他说,自己原先从没想过要去西部读书,因为他一心想学经济,就选择录取概率大的而不是自己最心仪的学校。

  但经过一年的学习,苏同学觉得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倾向于学校比专业重要一点,“虽然四川大学全国排名很靠前,但优势在于学术研究,和我们本科生关系不大,我以后也几乎不会留在四川发展”。

【总结】 一般说来,好的学校师资、学生素质会更强;但在就业方面,热门专业有一定优势。如果你有计划读研甚至出国深造,一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与读研机会,申请出国留学时也能加分不少。

省内留守VS省外走走

【留守族】

小妍,媒体工作人员,2006年参加高考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家乡泉州,电影《致青春》里大学的各种美好,小妍觉得听着更像是“别人的大学”。

  小妍2006年参加高考,记忆中考了530多分,超过本二线十多分。以她的分数本一批学校指望不上,只能选本二较好的学校。

  “要上大学了,也想出去走走。”小妍填报了四川外国语大学,但长辈们还是不想让她往外跑,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后,她填报了泉州师范学院,留在了泉州。

  一个班50多人都是福建人,大部分来自大泉州,那种“来自五湖四海”的感觉和不同文化碰撞的机会是没有了,“小妍说,自己每周都回家,和上中学时差不多”。

  毕业时,小妍也很少体验到同学间离别的伤心,“毕业后大家也都在省内工作,还是经常联系和见面”。

  “虽然上大学没走出去少经历了很多,但毕业后同学们大部分还在一起,有需要时能相互照应,工作上可能会顺利一些。”小妍说。

【高飞族】

陈同学,2011年参加高考

  2011年高考之际,陈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安交通大学。四年过去了,尽管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不过她一点压力都没有,截至目前,她已经收到了省内外多家大型国企或拔尖私企的offer。

  “厦大的经济金融号称全国前三,当时我家里极力建议我去报考,保准能上。但我想,从小到大都在省内,如果大学不出省,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在省内待着?最后我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校氛围好,学习很带劲,找工作也因学校名气大,颇受欢迎。”

  到了西安,陈同学觉得自己的世界大了许多,能够接触到不一样的人和事,开阔视野,而远离父母,生活和学习上的事都要自己处理,也能强迫自己更快独立,“就应该趁年轻多出去走走,增加阅历”。

【总结】 省内上大学,易于积累人脉,利于日后发展;省外上大学,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如果你充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那么高考后到省外高校读书不失为一次难得机遇。当然,你得想明白,如果毕业后回本省工作,那你可找不到那么多的学长师兄了。

  高考结束后,有不少考生抱着“我负责高考,父母负责填志愿”的想法,几乎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聚会玩乐中。也有一些考生,对于报考志愿时应先选专业还是院校等犹豫不决。

  “填报高考志愿,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就像找结婚对象一样,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志愿填报,考生一定要参与其中并且“主导”,父母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潜能可能会发挥80%

  近年来,由于收到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考生忽略了自身兴趣、能力、性格的特点,盲目选择了那些“热门”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业后潜能可能会发挥80%;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许连20%都发挥不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日后的就业一定要考虑,但也要兼顾自己的兴趣、性格等,根据自身特点综合填报。

    选择适合自身优势、特点的大学和专业,是高考志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扬长避短。对于每个人来说,改善不足之处,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成功的捷径不在于改善不足,而是发挥长处。了解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是生涯规划的基础。

  每个人都希望选择一个最好的大学和专业、最好的职业,而在我们的志愿选择、职业选择中没有最好,因为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即符合自己的兴趣——“我喜欢”,适合自己的性格——“我适合”,匹配自己的能力——“我擅长”,这就是最好的高考志愿、最好的生涯规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填报志愿-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