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西史话】赵若和《祈雨歌》暨祈雨仪式

赵若和悲悯苍生乃作祈雨诗

        南宋末年,朝臣浦西黄氏先祖文忠(黄国栋)护驾宋闽冲郡王赵若和入闽。于浦东登岸开基树业时,观望四周,虽然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却山矮岭低,树木稀疏,举目所望,尽是丘陵,无重山叠峦之山谷以藏潺潺不息之溪流,水源定是短缺无疑。黄氏先祖文忠公为此而愁眉不展,忧心憧憧,面王道:  “此地水乏灾频,万物莫生,人生亦难存矣。”宋王圣言:  “水乏向天祈求!”言罢挥笔疾书,作诗一首,即《祈雨歌》。作毕,走出门外,仰天吟咏:

      虚焦龟召裂田畴,火日烧空水绝流。

      旱魃为灾何太酷? 双凫不舞实堪忧!

      下民恳切难申诉,上帝慈悲应祷求。

      愿派甘霖苏万物,勃兴苗稼应时收。

      吟毕,赐诗给黄氏先祖文忠公珍藏,继传后代。

重斗夫人慈悲为怀应允求雨

        相传清朝初年,闽南漳州一带遭遇百年罕见之大旱。河涸田裂,草木庄稼枯竭。百姓挖塘掘井,深取地下之泉,亦难维生计。农夫颗粒无收,饥饿致死者到处可见。善良群众唯有向天祈雨,浦西黄氏珍藏的闽冲郡王赵若和钦赐《祈雨歌》,适时派上了用场。群众喜出望外,即刻择了良时吉日,建了祈雨坛。乞雨队伍浩浩荡荡,沿途高诵《祈雨歌》,祈祷苍天降雨。怪了,以往祈雨,天从人愿,应时降雨,拯救万物,唯独清朝以来,几次祈雨,时有时无。唯见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却不见一丝雨点,人们甚感惊讶。是否有甚不周之处,莫能感动上天?黄氏族领也束手无策,无言以对族亲乡民。

        浦西黄氏族长,内心焦灼,惴惴不安。一夜在睡梦中,忽见有凫在干涸的河床上凄惨地呜叫,在朦胧中隐约听到:  “若欲天降雨,须恭请重斗夫人求之”。族长骤然惊醒,天晓,告于族人,并备礼恭求“重斗夫人”助一臂之力,解民于悬。夫人欣然应允。

        相传重斗夫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嫁给琼林社(今格林村)举人苏远章为妻。她为人心地善良,上孝下慈,才学深湛。夫为阀阅世家,富甲乡里,在当地深享声望。亲朋戚友及族中贫困者,时常得夫人扶助。其家出租田园甚多,每逢收成季节,夫人外出收租,目睹佃农困境,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又念先人出租田园对佃户多有苛刻之处。为赎先人之过,藉补后人之福,夫人暗中私制一高厚的斗底套入斗中,用此斗向佃户收租,每斗实得八升而已。若遇灾年,则多予减免。乡民因此感戴,尊称其为“重斗夫人”。

        “重斗夫人”欣然答应帮助乞雨之事,轰动了全府,男女老少眉开颜笑,黄氏族长率众族亲呜炮迎接,待为上宾,恭请夫人登坛乞雨。

祈雨古风流传至今

        雨坛建于浦西新圩社,在对面江墘社山顶排设香案。择良时吉日请夫人登坛。吉日一到,由各乡里社择荐善心老者12个,会集于新圩守坛12天。其间,老人日夜护坛,一步不离。守坛者集膳的餐具俱新,三餐素食。且每日早晚须身披蓑衣,头载麻旗游行。喻披麻带孝始于新圩雨坛,终至江墘山顶香案桌。沿途朗唱《祈雨歌》,三步一拜,求天降雨,如此效法十二天。

        此日子里,黄氏各社庙门口,俱摆香案桌,置上一碗水,一支榕枝,一支麻旗,每日参拜。第十三天,各社里每户一男丁,身披蓑衣,冠戴斗笠,插榕枝,会集于新圩雨坛,每社里荐领队一人,手执麻旗立队头。重斗夫人身披蓑衣,手执麻旗在阵首。雨坛领头人其次,继为格林庙先帝爷公及浦西王公(即张世杰),各社里乞雨队伍随后,列成长阵,各服蓑衣斗笠,长达数里。沿途高唱宋王《祈雨歌》。歌毕众俯首直跪,齐声泣呼: “天公祖,下大雨救万民啊!再歌,再跪,再泣呼。沿途如此效法,乃至浮宫镇际都山顶龙王庙,途中下跪,须严肃谨守,无论跪磕遇到牛粪、荆棘或淤泥石角,都不可避移。沿途歌声、泣呼声响彻云霄,凄楚之情,催人泪下。到了龙王庙前,摆上香案,供上清茶、粢盒、果品祭拜后,开“水碑仔,放水,众人齐呼“龙王降雨!”刹那间,果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雨倾盆,万民腾欢。

        历代以来《祈雨歌》和祈雨礼仪,广为流传。至到民国初年还有效法乞雨之举。

【浦西史话】赵若和《祈雨歌》暨祈雨仪式_第1张图片
赵宋遗孤郡王赵若和亲作


          浦西黄氏编谱组整理

          公元一九九七年  仲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浦西史话】赵若和《祈雨歌》暨祈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