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自己不能拥有奇迹

前年夏天的时候,与一位好友忍受着燥热去影院看了一场《青春派》。

影院前后的座位里都是捧着爆米花脸上漾着红晕的男女朋友,为了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为回忆的纠结感动着;而我端端正正坐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银幕前,把那些演绎的感情与拼搏浓缩成眼泪汩汩而下。

我已不记得那部电影里有过哪些勾心斗角有过哪些真心相对多么真实多么催泪。

我只记得晚自习后教室里的亮灯与灯下的人。

我只记得四个人在寝室高喊着奋斗。

我只记得影片末尾简单的一句“周强,646分,清华大学”和影院里唯一的一次惊呼。

好莱坞拍中学生青春片,大多数时候在讨论sex;日本人拍中学生青春片,总讲黑社会式的义气。

当导演刘杰准备拍摄《青春派》时,有关部门明确的给他划下了尺度:“允许早恋,但早恋有害,只许失败,不许成功。”

没什么禁忌的热闹只是大学生的,是18岁以后的青春的。中国的中学生,至少在家长和老师眼里,他们只有,也必须只有高考。

虽然看过无数回忆高考的电影与文章,也听过无数“过来人”用轻松愉悦的口气说着“想当年”,而当告示牌上真正亮起:“下一站,高考”这醒目的红色字体时,没有人能不彷徨失措。

小时候也会嫉妒那些电影中或现实中那些富豪人家的孩子,成绩再烂也一样能上名校,能到外国留学;也会在不顺心时内心不断地问着为什么,为什么自己并不幸运,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

然而嫉妒终究只是嫉妒,问的再多也只是在心里片刻的纠缠,随着年龄增长的一直是对过去的悲伤的遗忘。

在两年前的那个电影院里,沉默了一个多小时的空气终于在影片的末尾爆发,浓缩于一片“哦~”声。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人赞叹,不是主角居然,而是一个戏份并不多的角色:周强。

他是一个小角色,小到至今青春派的百科里还没有他的名字与简介。

但他也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一个在影片中出生在农村有勇气有正义感十分努力的考生。

当银幕上打出“周强,646分,清华大学”的字样时,虽然明知的一切都是虚构,但还是被深深地震撼。

家长会那天吃晚饭的时候,余晖还能透过窗扉洒入房间,映着桌上丰盛的菜肴泛着白光,忽然惊觉这本因十分熟悉的场景因为少了往日的欢笑而突兀又陌生。

Mr.肖说,其实你们早该把自己当做高三的学生了,你们迟早会适应这紧张而又沉默的气氛的。

高三的生活注定枯燥而乏味,只是有的人选择在一成不变中放弃,有的人选择在紧张的氛围中拼搏。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绝佳的条件。不公本来就存在,但不愿努力的人视之为痛苦的源泉并无限夸大,而懂得努力的人视之为动力与方向。

一次聊天,和一个许久未谋面的朋友用了十几页堆积最近的落魄事,最后发现,没背的单词本还躺在桌上,没写完的数学作业还是只写了:“解,冒号”。最后我们几乎同时试探地问出一句话:“要不,先去学习?”

之后,比起花时间想“我怎么这么倒霉/郁闷”和“谁来安抚/慰藉我”,更希望有人能强势的说上一句:喂,还不抓紧做事。

尼克·胡哲在他的演讲中说:“如果发现自己不能拥有奇迹,那就让自己努力变成一个奇迹。”

既然自己不能拥有奇迹,那就只能努力拼搏,找寻自己的未来。比起依靠条件的优越,拼搏得来的成就更令人钦佩与向往。

因为毕竟路曲折,风景才美。

下一站高考,加油。

晚安

2015年7月15日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发现自己不能拥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