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爱就是伤害

    为人父已三年。从单纯扮演儿子,到转换父亲的角色,感慨良多。不仅感受了将女儿捧起时的兴奋,更体验了病房里守护的苦涩。一次次经历和感悟,让我理解了父爱的伟大。但是,我在这里,不想再次歌颂父母的恩德,只想从父亲的角度,探讨一下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对于家长同孩子的关系,我更赞同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或许这挑战了传统的文化,或许会让许多老者斥责我不懂感恩。但抛开一切伦理道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家长选择了一个孩子生命是否开始。而孩子,他无权选择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容貌,他只有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曾选择了开始他人生的家长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孩子“我怎么有了你这么一个XXX?!”?反而,作为家长更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让孩子为“被选择”感到幸福。至少,不应感到无助和哀伤。

   看到这儿,会有人嘲讽,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孩子应该对父母无条件的感激。是的,我承认仅凭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就足以让我们心存感激。可是,从心理学角度讲,“无条件”是不科学的。因为那不单单是机械性的定理,而是复杂的人心。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才发现,想让孩子听话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难。

     曾经的我,似乎是“不打不成才”的思想根深蒂固,面对孩子的错误,除了大声的喝止、出手如电的拍击,面壁思过的处罚、声音高亢的训斥几乎没有其他方法。一方面是确实很好用,几乎是立竿见影;另外一方面,确实不知道还存在什么其他的方法,因为我小时候就是接受的这样待遇,而且似乎没有人不曾经历这样的人生。

     女儿一天天长大,我发现“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这句名言并未得到验证。我感受到的是我与她渐行渐远,是她不敢直视我的双眼,是她逐渐略带消极抵抗的等待。这是怎么了?我的爱怎么了?


   父母很像医生,解决着孩子几乎所有的问题。可就如同医生一样,只怀揣着对患者的爱是不够的,甚至是可怕的。同样,育儿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曾经和位朋友谈育儿经,他说“我那么爱他,他却总和我横眉冷对。他怎么就不明白我的爱呢?”是啊,为什么家长告诉过孩子千万次“我爱你”可是他们却不明白?

    这一切都是日常教育方式造成的后果。如果孩子考试分数不理想,你对其责骂羞辱;如果孩子“不听话”,你对其冷漠惩罚。那么,在孩子心里自然会留下“妈妈喜欢的是学习好的我”“爸爸只喜欢听话的我”的伤痕。长此以往,孩子也许会变得叛逆、暴躁,也许会变得变得胆小忧郁。

 暴力的惩罚,对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大人认为的)确实行之有效。但是,长期的代价是孩子性格的缺失。想想药家鑫为何驾车撞人后要下车捅死受害者,只是因为对父亲的恐惧大于对法律的顾及。并且由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孩子对于家长强势的恐惧,当他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恐惧之后,这最后的暴力手段都变得毫无意义。

   想想吧,小时候被拽到墙边面壁思过时,有多少时间是真的思考自己犯下的过错。至少那时的我一直在怨恨父母对我的数落和责备。最可笑的是,长大后的我居然用同样的方法让自己变成了“父亲”……


    我很愿意回味父母对我教育失败的地方,因为我会通过回忆当时我的想法走进孩子的心房。

   小时候被教育的场景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不是用来埋怨,而是用来反思。也许经历过同样的教育也会长大,也会“挺好”,但是,我想吸取教训,用更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变得更好!

   如果你认为“娇惯”是正确的选择,那你就错了。如果你认为除了“严厉”就是“娇惯”,就更错了。如果你想看看我对错误教育方式的理解,或者和我保持交流互动,就来吧!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奶爸说教育的平台!

     和我一起聊育儿,别让你的爱变成了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盲目的爱就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