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修《文选》

昭明太子修《文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选》是南北朝时候梁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昭明太子)修编的一部文学总集。

        萧统(公元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丁贵嫔(丁令光)。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去世,谥号“昭明”,葬安宁陵,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公元551年),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公元555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又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萧统也是一位博学的文学家,他做太子时在东宫聚集了将近三万书籍,日夜勤学研读,从不厌倦。他很看重当时的学者,注意吸取他们长处。那时候,国内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如刘勰、刘孝绰、王筠、陆倕、殷芸等都被召集在他门下。他和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上的各类问题,《文选》这部书,就是他集中了众人的才智主持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就是说,选取的诗文,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立论精确,而且辞藻也要很优美。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萧统认为文章是随时变改、不断发展的,因此他在《文选》中把诗文分成很多类,按时代编排,使人们能看出一些变化的大概。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文选》一书影响极为深远,究其原因,除了昭明太子位高权重且酷爱辞章形成的影响力之外,《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也是相当突出。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王安石当政,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昭明太子修《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