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裸捐”抗战

柳哲


熊希龄“裸捐”抗战_第1张图片
熊希龄“裸捐”抗战_第2张图片
熊希龄“裸捐”抗战_第3张图片

民国政府总理、著名慈善家、抗战与慈善“裸捐”第一人熊希龄先生诞辰147周年之际,不禁缅怀不已。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维新、济世、救亡。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支持抗战,其爱国精神,可歌可泣!

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出生湖南凤凰,他天生聪慧,有“湖南神童”之称。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被钦点翰林。1913年,当选为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抗战时期,他舍家办慈善,率先裸捐,抗战报国,被誉为中国近代“慈善之父”。1937年12月25日,他为抗战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不幸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骨灰归葬北京香山熊希龄墓园。

熊希龄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事迹,一度被传为佳话,重温那段历史,令人肃然起敬!

1931年12月20日,熊希龄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并致电全国人民,发表主张抗战之宣言。他致电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等将领,请他们统兵抗日,共赴国难,“愿诸公立赋同仇,联集战线,正当自卫,拼死抗争,以护我疆土,以保我民族人格。”他与赵恒惕等人组织成立驻沪湖南国难救济会,号召湖南人民,“景曾(国藩)、左(宗棠)之遗规,踵黄(兴)、蔡(锷)之殊烈,执戈御侮。”

1932年10月15日,熊希龄决定捐献全部家产,用于抗战救亡与慈善事业。为了发挥这笔捐献的最大效用,这个项目以熊希龄夫妇(其夫人朱其慧)二人的名字命名,成立了“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组成了董事会,并订立了管理章程。这笔捐赠计大洋275200余元,白银6.2万两,这是熊希龄从清末到民初任职25年来的全部积蓄。

1932年2月12日,他以香山慈幼院院长的名义发布通告,开展全院性的抗日救亡总动员,随后对家人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分别作了安排:他作为香山慈幼院院长,组织校务维持委员会管理校务,统筹负责前方死难将士遗属的抚恤教养;女儿熊芷则组织女红十字救护队,前往战区救护伤兵。其女婿朱霖是飞机制造专家,当即奔赴前线,参加航空队的飞机维修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华北战起,熊希龄夫妇刚抵上海,8月13日,日军又进犯上海,淞沪抗战烽烟又起。当时,熊希龄的住处,“无日不闻枪炮飞机之声,无日不见房屋被火之光”,亲友纷纷劝他离沪远避,熊希龄却悲壮地说:“国难当前,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以求其良心之所安,故决计留沪,与红十字会同仁从事救护工作!”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熊希龄避居上海租界,精神痛苦异常,决心离沪返湘,继续为抗日募捐。只因当时长江航运中断,陆路战事阻塞,他无奈地挤上一艘法国邮轮去香港,拟绕道广州返湘。不料18日抵港后,由于忧心忡忡,劳累过度,25日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致敬慈善家,缅怀熊希龄,让大爱精神激励每一位华夏儿女,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心怀天下,顽强拼搏!国富民强,生生不息,乃人民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希龄“裸捐”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