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高、李进卫:面王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

杜思高,笔名思杲,河南南阳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在《青春》、《绿风》、《散文选刊》、《黄河报》、《中国绿色时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件。出版诗集《春天的祝福》、《荷花开在夏天深处》、《风吹山川草木长》(合著),散文集《青春,深情的远望》,获省级以上奖励十多项。2013年获河南省五四文艺奖,2015年获南阳市文艺成果奖。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1张图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气候生长出不同的植物庄稼,这样的庄稼用丰硕的果穗养育着人民。南米北面,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千百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造就了南北方人迥然不同的体格特征和性情。南方多水,太阳的热情仿佛永远用不完,青青的秧苗蓬勃生长,鱼米之乡产出的稻米喂养出南方人的精干火爆。男人精明矮小,利索脾气爆,女人娇柔婉约。大自然把雨水和阳光给足了南方,北方就有些干旱凝重,大地的厚重沉稳适宜生长麦子、玉米、大豆、绿豆,这些植物慢悠悠地吸取能量,长得壮壮实实,产出的果粒淀粉含量高,滋养哺育的人民壮实,心胸如江河般宽广辽阔,性格像马铃薯一样倔犟顽强。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2张图片

“江南春暖难存雪,塞北风高不住楼。”在大西北生活了四年,有太多体味和经验。沿陇海铁路向西向北,火车在铁轨上哐嗵哐嗵运行,过了兰州、武威、张掖,下了火车,就到达卫星城酒泉,我在这儿生活不到两年。八十年代末的西北,一片荒凉。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部队驻地也是萧条至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弥漫,气候干旱,驻地周边老乡家的一头骆驼为吃青菜,跑到我们营地菜畦里,跌进水井窝死了。风吹骆驼跑,通讯兵的任务是架线保通讯。在保障线路畅通的过程中,要同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作斗争。那里昼夜温差大,中午太阳烤掉层皮,夜里穿上棉袄还直打哆嗦,没有足够的食物是难以维持生命需要。部队的伙食不错,有米饭馒头有面食,我刚去时不习惯吃面,太厚太宽,像裤腰带一样。西北十大怪中有“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之说。又宽又厚的面条,用一根筷子一挑,滴滴溜溜一长串,能盛一大钵子,筷子抄不好出溜溜滑到地上,弄得手足无措,惹得战友们哈哈大笑。万事都会适应,后来发现这种面特耐饥。盛到大海碗里,辣椒油一泼,红堂堂似火苗跳动,吃起来筋道极了。味蕾被刺激,那种香和诱惑就躲在面里,藏在碗底,拉着你放开胃口,吃得满头大汗,汗水扑嗒嗒向下滴。面里有辣椒,有驱寒活血作用,与西北人的豪爽相适应,慢慢就喜欢上了吃面。后来,从甘肃酒泉又到陕西杨陵,在八百里秦川腹地,汤汤的渭河流过黄土高原,又泼喇喇在杨陵镇拐了个弯,奔向下游与泾河约会,仿佛粗粝的陕北汉子特意绕个弯道来看小妹。渭河水日夜流淌,流走了我的烦恼,带来欢乐。岸边的芦苇葱茏繁茂,一到秋天,雪白的苇花在风里摇曳,仿佛天山飞雪,浩浩荡荡,潇潇洒洒,让我的青春蓬勃激昂。在这所著名的西北高等学府,我成了一名大学生,读书,旅游,锻炼身体,极尽体验青年人的意气风发个性张扬。富得流油的关中盆地,哨子面、岐山臊子面、拉面、窝窝面、蘸水面应有尽有,做法五花八门,味道各有特色。经过两年磨练,我的胃口早已适应并且喜欢上了面食。星期天,三几个同学一起,走出校门步行二里地到杨陵镇街上,找一家店铺,特别是火车站旁边的小馆子,要上几个小菜:花生米、麻婆豆腐、猪耳朵、酸辣菜心,再来一瓶城固特曲酒,猛搓一顿。记忆中那时没有大店铺,能坐三几十人的饭店似乎没有。喝完酒,在晕乎乎中,一人一碗羊肉泡馍,吧唧吧唧津津有味地吃完,才怏怏而归。来自陕北的同学,常常吃完面还要伸出舌头,吧嗒吧嗒把碗底舔净,一星面屑都不留。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3张图片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4张图片

杨陵镇号称农科城,在九十年代是大学生的天地。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建有五所国内知名的大中专院校,四所在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科研机构,可以说知识分子成堆,青年才俊如云。星期天上午,学生们都会到街上逛逛,买回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也有人什么也不买,纯粹饱饱眼福。到了中午,大家都会聚到饭店里,每人点上一份羊肉或牛肉泡馍。一块五毛钱一份,老板发一张油纸裁成的小四方格纸写上号,从馍筐里拿出一个硬生生的饼子,递个碗,几个人找张桌子围坐过去,边用手把饼掰成小块边闲谈。十来分钟后,饼子被掰成指甲盖般大小,把碗端给老板。炉灶上锅里水滚着,油汤上冒着气泡,老板把馍倒进锅里煮,放上几片牛肉或羊肉。风匣呼呼吹着,香气四处翻滚,快熟时放入黄花菜、木耳、粉条。做好后盛出来热气腾腾地端到桌上,撒上辣椒油,拎起勺子也不怕热,吃得津津有味,汗流满面。至今想起来,那种美味除了舌苔对美的感触,更是生命的一种体验。做羊(牛)肉泡馍,首先要用生面烙成饼子,又硬又筋道。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5张图片

离开西北回到故乡的几年里,羊肉泡馍的美味总是勾起馋虫。为吃到泡馍,我在宛城四处打探,后听说白河南枣林街开有一家羊肉泡馍店,骑车穿城三十分钟赶去,却不料关门不做了。一年后,又打听到文化宫街有家羊肉泡馍,跑去吃。人家是把烙饼放在羊肉汤里,丝毫没有大西北的味道。后来我再到西安出差,总是寻着吃羊肉泡馍。2010年国庆节,我到西安,在陕西省政府工作的师兄李祖鹏请我吃饭,沐着古城璀璨的灯火,我们跑到最繁华的钟鼓楼市场,吃完十八元一个的水晶虾仁饺子后,又来到老孙家吃牛肉泡馍。吃了泡馍,解了相思,又畅谈了友情。八七级木工系的师兄李佩政是我的挚友,每到西安,专职安排吃牛肉泡馍或葫芦头,让我常常想起他,想起友谊之醇厚。远水不解近渴,想吃羊肉泡馍,南阳是没有的,故这种思念和渴望曾一度绵长。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6张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南阳车站路上出现了名叫老陕西的饭店,经营陕西面食。闻讯大喜,奔至,饕餮饱食,过瘾极。后来老陕西移至育阳桥头,离家近了,常吃却辨不出和年轻时的味道有何不同。爱屋及乌,妻子儿子也喜欢上了牛羊肉泡馍,月儿四十,一家三口一起去吃顿羊(牛)肉泡馍或烩面,以慰胃口。

2011年12月末,公差去山西。时令深秋,冷气浸骨,不得不穿上棉衣棉裤,却也正是吃面的好时节,新打下来的荞麦面味道新鲜纯正,有着大地的温暖。从雁门关外沿着高高低低的丘陵路道行使到平遥,到太原,到长治,一路走来细细品味,把山西的面吃了一个遍。Biangbiang面、刀削面、拔鱼儿、饸饹面、猫耳朵,种类繁多,滋味丰盈,味蕾几近失聪。2013年10月到兰州,林学系八八级师兄黄新宇请我到最负盛名的兰州饭店吃饭,体味独特的兰州美食。兰州手抓羊肉的鲜嫩、兰州拉面的绵长悠远,让我幸福得想哭。2018年8月,我和儿子一起到新疆,分别三十年的同学闻讯相聚,气氛格外热烈,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快朵颐。香嫩的新疆贡羊肉,细腻的额尔齐斯冷水鱼,独特的老火锅让我胃口大开,而筋道绵长的新疆拌面仿佛友情般越嚼越香。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7张图片
杜思高、李进卫:面王_第8张图片

这些年,每次西北回来故人,凡我做东,均邀至老陕西吃面。有机牛羊肉让人放心,而地道纯正的烹饪技法,正宗的陕西风味,让人仿佛来到了西北。这个场所已成为回忆往昔,重温记忆,安抚味蕾的重要场所。不经意间,发觉这家饭店与众不同,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风格气质早已超越了普通店铺的格局,展示着企业的儒雅形象,给人以文化熏陶。饭店的经营者姓南,山东人,叫贵喜,此人谨孝道,爱学习,孝敬父母无人能及。一个孝子必是心怀善念的人,他在经营上恪循一份独立操守,一份慈念。举头三尺有神明,心中有佛,佛必佑之,心中有苍生,苍生必爱之。南贵喜做了一件好事,把大西北的面领回中原,做大做强,用善心来饲养苍生之腹,秉礼恪职,堂堂正正,实属不易。他对待员工如同对待兄弟姐妹,用文化的明灯启迪心灵,施以贤明之术,共邀一同做好事业,这是常人不能做的事。这个姓南的人,做好了一件难事,把中国的面集中到白水之滨,以纯净的汤汤白河之水做汤,作出了世上暖胃口、慰灵魂的独特风味,做得无人能匹敌。南姓以做善事为喜,不欺不诈,点信义之灯,扬文化自强之旗,谁人能比?堪称面王。

2018年7月15日夜10:50

来源:南阳日报 龙腾南阳

编辑:梁又元(中国食文化研究会“食品分会”秘书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思高、李进卫: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