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不能玩!”这样说,也许恰恰更危险

教育专家、心理学博士杨教授,讲过一位特级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

老师给小学生上一篇叫《小英雄雨来》的课文:

我们已经扫完生字词了,

接下来我们要给文章分段落、列小标题。

请同学们思考3分钟......

哪位同学来回答?

张三举起手:这篇课文分成3段。

老师摇头:不对。哪个同学来帮助他?

李四回答:分成4段!

老师不置可否,

对老师非常熟悉的同学们都知道,

老师不置可否,说明没回答对。

于是,王五继续举手:老师,分成5段!

老师仍然不置可否。

这时,

同学们都纷纷举起了手。

老师非常高兴:大家都知道答案啦。

“老师,这篇课文分成6段!”同学们齐声回答。

你们都很聪明,这篇课文确实分成6段。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启,同学们发,课堂气氛很活跃。

老师似乎在一步步的引导同学们找到答案。

最后,大多数同学确实都说对了正确答案,

但是,

分成3段、4段、5段的同学是怎么思考的?

他的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

是什么导致学生的划分方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

这些老师不知道,那么,也就也无从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根据教参中的参考答案,想尽办法引导孩子把这个答案说出来。而学生们更多的是猜测,迎合老师,而没有思维的过程。

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上课好像听懂了,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

上完一节课的效果,只知道《小英雄雨来》分成6段,换成其他的文章,该怎么划分,还是不知道。

老师的错误在于以结果为导向,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

“危险,不能玩!”这样说,也许恰恰更危险_第1张图片
��

这是杨教授反映的老师给小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

而家长们在引导学龄前儿童的过程中,同样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

举个例子:

看到孩子第一次拿起剪刀,

很多家长都会惊慌的制止:剪刀危险,不能玩!

家长给了孩子一个答案:不能玩。

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制止,

不仅不能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关键是,最终

孩子明白什么是危险吗?

她知道剪刀为什么危险,危险在哪里吗?

她知道怎么使用剪刀,才不会发生危险吗?

她知道万一遇到危险,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吗?

遇到新的物品时,她懂得怎么辨识是否存在危险吗?

......

当孩子对这些都不知道的时候,在没有家长24小时监控和约束的情况下,是不是更容易发生危险呢?

“危险,不能玩!”这样说,也许恰恰更危险_第2张图片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

他们通过手、口、眼......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如果我们不知道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性,

就会急于给孩子一个成人所认为的正确答案,

就很容易犯以结果为导向的错误,

从而阻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危险,不能玩!”这样说,也许恰恰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