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

去上海旅游的前一天晚上,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我们当时的备选方案就是九寨沟,幸好幸好,当然也为它默哀。

上海很发达,交通极其发达,轨道交通线路众多,同样也能在上下班高峰看见,马路上大量摇着铃的小黄车穿行而过。

它也便捷,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几乎十步一家,还有整夜不打烊的小吃店灯火通明。触目可及人流众多,也可能去的是景区的原因,8月全国各地的人涌过来,夹杂着外国人的身影喧嚣不断。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天站在东方明珠上向下看不是不震撼的,极高的视野俯瞰到的是陆家嘴层拔入云的金融大厦和缩成玩具大小的车辆。也在武汉的高楼咖啡馆看过长江,和朋友坐着聊天,看着江上船舶移动,伸着手恍惚很近。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东方明珠的高处眺望带来的是一种森冷的距离感,置身于吵闹的游客间也无法安逸的靠着护栏,这或许是上海这座城市给我的一种威慑感,掺杂着资本的冷酷色彩,提醒我只是游客。

上海的街头也是,除了各种国际购物中心、听都没听过名字的品牌店,也有依旧破烂老旧的里弄小街,甚至在偏远的地方还有几十年不变样的理发店和铺满刊面售卖的报亭。

恍惚上一秒还在拉着小提琴品葡萄酒的五星级酒店,下一秒就站在街边等着吃小摊上满是廉价佐料的烧烤。大概,这里住着的人也是活的很辛苦。

晚上去了之前就很期待的南京路外滩,期待着十里洋场、夜景美轮美奂。南京路上充斥着各式难辨真假的百年老店,晚上的人也特别多,去外滩的人流和从那回来的人被交警吹着哨子排成两条队,隔着一条马路缓慢前进。好不容易走到了外滩观景台,还有一群交警维持次序喊着“不要停留在通道区域”,挺心疼他们的嗓子。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然后你就能看见黑压压的人群挤在护栏那,望着一江之隔被灯光装饰的上海地标都市夜景。挤进去拍照、向前走吹风继续拍照,但似乎看来看去就是如此,并没有多大变化。身后有个人讲到维多利亚港,也许香港夜景也就差不多?

一路上走过来的拥挤辛苦,已经把期待感消弥殆尽了。

路边向前走是万国建筑,也美也壮阔,大概累的审美疲乏,看建筑依旧是建筑,无法共情到万分之一的繁华上海滩。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或者这条路,适合闲暇时和家人、爱人一起走走,远远的眺望夜景灯光就好,累了吹吹风聊天,不适合我们这样赶景点打卡。

其实这样讲来是很幻灭的,一切都不如想象中美好,期待值高到脑内已经生好了连环画,一碰到实景就难免唏嘘。

我开始怀疑,有些景致是不是就把它们停留在想象中,不去看反而比较好?

苏州的园林也有这样的感觉。下了地铁往景区走,那条路有多长,旁边的旅行社就多少家,无数当地人问要不要特价门票、要不要导游,俨然形成了一定规模。

拙政林、狮子林、苏州博物馆都在一块。那天突然下了大雨,依旧打不散人们游玩的兴致。无数带团旅客兴冲冲的挤满每一处长廊、亭院、画舫,小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在假山中穿梭玩乐。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看到了飞檐翘角,看到了青砖白墙,从导游那的只言片语体会富贵人家的文人雅兴,玩折扇晓音律书笔画,精心布置住所格局,做到处处皆妙景的心思灵巧。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远远失了纪录片里讲园林一亭一院一静一动的仙气,不知道当年是该多美,韦庄才能写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样的词句。

也去了寒山寺,寺庙很小,四处都是写满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和各诗句,实际已经成为了一道招牌。

可惜是,二十四桥任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苏州是一座小而美的园林城市,3条地铁线贯穿全城,城区规划整齐街道干净。没有到处修修整整,没那么繁华同样方便,带着小城的宜居味道,夜晚在山塘街、平江路沿着河走一走也很不错。

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苏州公交有专门的游览线,报站会先用普通话说一次再用当地话讲一次,吴陇软语听着特别有意思。地铁、公交等车最常见的也是年老的阿婆和不急不忙的本地人。安检却很严格,每次过都得喝一口包里的水,严谨也是它的城市标签之一吧。

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宜居的小城市,这几天走了一遭,发现生活在别处的人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常见低头玩手机,关注自己的生计婚嫁、生老病死,这一点,在哪个城市的人们都一样。

远方的生活即彼岸的生活。

全靠自己好好的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方亦彼方,旅行后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