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2

我不是一个英专生,去年考研失败没有多想就决定了第二次备考。

其实第一年我就跟着胡学长的课程学习了,但是学得太过被动,听过的课程没有总结回顾。考试时翻译基础甚至考到了练习过的原文,然而早就忘的一干二净。最后的结果当然十分惨淡。接下来我就开始忙实习、忙论文、忙毕业,到了7月才正式进入了第二年的复习。

先来说一下各科的备考情况和我自己的考试策略吧。

基础英语

每周和小伙伴互相挖空练习完型,每周一篇大作文和小伙伴互批。此外自己每天做外刊精读,前期主要是经济学人和FT。精读做的比较随心所欲,一般看到喜欢的主题或者是不怎么熟悉的就会拿来做。到了后期经济学人看疲了,就开始找Foreign Affairs的文章来读。

考试时一篇长阅读60分,作文40分。之前因为执着于读Foreign Affairs,上面的文章普遍很长,因此看到长阅读也比较平静。但是为了把作文写完,我的阅读问答题写的不多,也没有思考太久。写到作文时突然发现阅读分值更高,这时候也已经来不及回去加内容了。最后出分发现,虽然我的作文写完了,但分数却比几个没写完的小伙伴低。把卷子写完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要看清试卷的分值分布,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做题时间。

翻译基础

理论方面的书只看了《中式英语之鉴》和《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练习时英到中的翻译一直用的经济学人商论,还有取经号上的双语外刊。中到英前期做的FT,从中文回译到英文,对比后积累地道的表达。10月开始做环球时报,只找那些有译文的文章。然后,要表白Eve学姐!十一月把此前的中译英全部拿来做了一遍,仔细体会了学姐所说的脱壳,复习总结了一个月后发现自己的中译英不再死贴原文,开始找到了感觉。

卷子发下来之后有一点懵,第一遍看英到中的原文还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各种单词不认识。只能尽量去理解原文,试着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出来。中译英则是花了大概半小时去脱壳,理解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再尽可能地用地道的英文去表达。

汉语百科

这科我的备考完全是反面教材。我这几年没有看太多历史社科的书,为了应试只是背了成语和文化常识。于是文盲如我,古诗只记得“清明时节雨纷纷”了,神州飞船也忘了发到几号。上外出题如此任性,如果只注重应试,那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我想说一说二战的问题。去年的我也曾经把二战想的很恐怖,现在周围的人还会问我,二战一定压力很大很苦吧。但事实是我还没有来得及感叹有多不容易,这一年就过去了。我们学校是允许毕业生再租一年寝室的,于是我就和三个二战的小伙伴住在一起,每天一起出门自习,晚上再一起回来。几个人一起的好处就是不会这么容易焦虑,每天踏踏实实地学习,睡前想到自己有所收获,也就不会被焦虑折磨得失眠。专注过好每一天,这一年也就这么结束了。当然,我说这些不是为了鼓励大家都去二战。只是如果你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还决定要二战的话,希望你看了我的故事可以少一点担心,多一点勇气。如果决定了,去做就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4-02)